• 《燕京法学 法律与科技》丛雪莲|(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燕京法学法律与科技》【作者】丛雪莲【页数】253【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12【ISBN号】978-7-5162-2325-3【价格】58.00【分类】法学-文集;法学-关系-科学技术-研究【参考文献】丛雪莲.燕京法学法律与科技.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燕京法学法律与科技》内容提要:本书旨在展示科技法领域的前沿动态,集中拓展科技与法律关系之命题的广度与深度。主要阐释内容包括: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投资融资体制机制、收入分配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的全面创新等。《燕京法学法律与科技》内容试读基因编辑法律规制口论人类基因组编辑规制的日的与特征李昕基因组编辑是使用兆核酸酶(MegaNucleae)、锌指核酸酶(ZicFigerNucleae,.ZFN)、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racritioac-tivator-likeeffectorucleae,TALEN)以及最近被广泛应用的CRISPR/Ca9技术,对一个生物体完整的遗传物质进行精确添加、删除和改变。①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CRISPR/C9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伦理争议,对法律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运用合理的规制手段,在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同时,化解科学所带来的技术风险、伦理冲突和制度挑战是合理利用该项技术的前提。一、问题与挑战与传统基因治疗的思路不同,基因组编辑的逻辑在于通过某种外科手术的操作,精确修复出现遗传变异的基因,从根本上阻止遗传病的产生。对于人类群体而言,这种改造的诱惑是无比巨大的。伴随着无限的诱惑力与希望,技术突破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也在不断地驱动着这个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的跃进。基因组编辑这把上帝的手术刀所针对的对象是人类的遗产物质,涉及对人的定义、人类个体的独立性等终极问题,蕴含着诸多的伦理纷争与法益冲突。·李昕:首都师范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首次发表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①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人类基因编辑科学、医学、伦理指南委员会编著:《人类基因组编辑:科学、伦理与管理》,曾凡一、时占祥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3燕京法学一法律与科技(一)基因组编辑技术引发的伦理挑战与法益冲突人类基因组编辑成为科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主要依赖于CRISPRCa9技术的应用。CRISPR/Ca9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继ZFN、TALEN之后的第三代人工改造的核酸内切酶,被喻为“基因魔剪”。与以往的ZFN或TALEN基因编辑技术相比,该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门槛低、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进而迅速晋升为生命科学最热门的技术。2013年初,世界上三个实验室相继证明,人工设计的CRISPR序列与C9蛋白结合,可以高效编辑人类基因组,新一代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正式走入现实,被誉为现代人类医学最具潜在变革性的创举之一。2015年3月,哈佛大学教授乔治丘奇的实验室尝试在人类卵细胞中利用CRISPR/Ca9技术编辑人类基因组,尝试修复会导致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BRCA1基因突变,以期从根本上预防相关基因缺陷导致的癌症。1个月后,来自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实验室利用无法发育为成熟胚胎的受精卵进行了基于CRISPR/Ca9技术的基因编辑①,2016年类似的实验开始在英国的实验室开展,2016年7月6日,我国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卢轴教授团队进行的“利用CRISPR/C9技术治疗晚期肺癌”项目通过了长达半年的伦理委员会审批,该试验正式宣告CRISPR/C9基因组编辑技术由基础研究阶段进入体细胞临床试验阶段。与技术发展同步,资本也疯狂涌入这个极具利益空间的市场,加快了此项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同时增加了此项技术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功利性。2018年底爆发的“基因编辑婴儿”恶性事件,引起舆论界一片哗然,再次将伦理争议的焦点聚焦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可接受性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考量,也超出了个体层面的风险和利益的权衡。回望20年基因技术的发展,争论与批评始终伴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进程。这些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1.如何保障应用目的的合理正当这一问题关系到是否应当限定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应用目的,以及如何限定。出于健康保障的需要将基因编辑从“治疗”范畴推广到“预防”领域,无疑具备合理性,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人有权通过提前修改基因保护DLiagP,XuY,ZhagXetal.CRISPR/Ca9-mediatedgeeeditigihumatrirouclearzy-gote.Proteicell[J].2015(6):363-372.论人类基因组编辑规制的目的与特征自己免遭艾滋病的侵扰,那么仅仅因为基因突变有1%患病的风险,就要求修复风险基因是否合理?如果要通过风险比例来确定实施基因手术的合理性,怎样的风险比例才是正当的?倘若“预防”疾病具有目的的正当性,那么期望通过基因编辑改善健康状态是否具有同样的正当性,利用同样的技术获得更多的肌肉、身高、颜值、智商等呢?面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相关主体拥有哪些被道德认可的利益?这些利益是否可以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2.如何解决基因组编辑面临的法益冲突对人类种系基因组进行编辑不仅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面临着诸多社会风险与法益冲突。如何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临床应用几个不同领域为种系基因组编辑设定不同的准入标准?是否应当禁止可遗传性的种系基因组编辑?对于一些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人来说,人类种系改编可能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唯一可行选择,而禁止种系基因组编辑则意味着迫使上述人员在承受巨大经济负担与放弃父母身份之间作出选择,这是否对他们的生殖自由构成侵犯?因其涉及对他人利益以及人类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我们需要明确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通过基因编辑进行辅助生殖是合法的。基因是人类天生而带的符号,谁有权利决定切除另一个人的基因?在体外进行基因筛选是否合乎伦理?父母权利的边界是什么?父母是否拥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创造后代的权利?这样诞生的孩子到底是满足社会要求和家庭期待的客体,还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意味着人类试图摆脱自然留给我们的印记,开始进行自我创造,这种创造是否应当有界限?如何划定界限?当人类进行自我改造时会引发哪些社会风险?如何通过政治与法律的手段平衡由此带来的技术风险与社会风险?虽然,不同政治、文化、宗教背景下,人们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存在差异,但减少风险,致力于人类的共同福祉是人类跨越文化差异所形成的共识,也是科技发展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平衡点。(二)两对关系的协调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所有为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最终得以相互融洽,保障任何一种价值不会因调和另一种价值而被牺牲或损害。面对冲突与矛盾,怎样协调科技与法律之间的张力,如何将科学界的共识转化为主5燕京法学一法律与科技权国家的法律制度,是解决人类基因组编辑带来的技术与社会冲突的关键。1.科技与法律关系科技发展始终伴随着与既有法律的纷争,一方面,作为社会规范,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科技发展而变迁;另一方面,法律会为科技发展赋予价值追求,为科学设定责任,化解技术风险带来的法益冲突。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法律制度必然源自某时、某地、某个群体中主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类社会的进步始终伴随着对固有、陈旧的法律制度的挑战、摧毁或重塑,而法律制度正是在这种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完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可能重塑部分社会关系。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与法益冲突,如何回应人类对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乃至改善自身性状的需求,通过法律责任权利义务的设定,平衡其中的技术风险与社会风险是法律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的理性应对。同是否应当许可或禁止某种类型的人类基因组编辑相比,如何确保有关该项技术的公共政策能够增加人类福祉,无疑是一个更为根本、更为核心的问题。这意味着禁止与许可并非是一个价值理念,而仅仅只是一种规制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手段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应当承认法律本身的多元化与动态性、历史性,并通过政治手段来达成科学进步与伦理观念的协调,通过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的配置,在促进科技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前提下,针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用合理、严格的规则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规制。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基因编辑和人类生殖》认为,“遗传基因编辑本身在道德上并非是不可接受的。尽管我们的报告应当确定禁止遗传基因编辑的情形,但我们并不认为这些禁止的伦理理由总是绝对的。如果继续目前的研究能够具有足够的伦理理由,并且能够确保遗传基因组编辑技术安全,那么仍然应该被允许”。2.科学界共识与法律规制的关系知识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因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研究是在各种政治制度和文化规范内进行的,必然存在着制度差异。面对共同的挑战,达成一个可以超越政治、文化差异和分歧,同时适应文化多样性的科学界的共识很重要,但是这种共识又必须通过政治途径转化为主权之下的法律规则,方能具有合法的执行效力。6···试读结束···...

    2022-11-04 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9527 洪缣德 欧洲文化导论

    资源介绍:资源大小:2.27GB欧洲文化导论课程目标:欧洲人文融合文化与文明进步自17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以来,欧洲在语言艺术、法律哲学和宗教建筑方面的成就影响了世界。欧洲人民的生存、生活、信仰、消费和交流方式及其对人和世界的不同看法,都认识到欧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19世纪以后,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文化差异得到承认,文化发展日趋分化。《欧洲文化概论》是学生接触欧洲文明和文化了解欧洲的第一步:一方面,欧洲反思欧洲五百年的历史,欧洲文明的形成与变迁,另一方面,介绍欧洲文化的多元发展,探讨主流文化的特点。.....

    2022-11-04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内涵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弊端

  • 《中国科技考古导论》袁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科技考古导论》【作者】袁靖著【页数】251【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03【ISBN号】978-7-309-13589-3【价格】40.00【分类】科技技术-考古-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袁靖著.中国科技考古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03.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国科技考古导论》内容提要:本书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科技考古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实现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为目标,把具体的考古学问题作为导向,对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器科技考古和玉石器科技考古等12个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归纳和论述。本书全面展示了科技考古在拓展考古学研究的范围、深化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提升考古学研究的历史科学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书中提出了科技考古各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围绕深化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全书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国科技考古体系。本书对于促进和完善中国科技考古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科技考古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科技考古从属于考古学,它以考古学研究为思路,以考古学的问题为导向,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对考古遗址及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开展专门研究,拓展、深化考古学研究的视角、领域和内容,全面提升考古学研究的学术价值。第一节科技考古的定义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考古工作获取研究资料,以各种遗迹和遗物的形态、性质作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考古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农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发掘出土的各种遗迹和遗物,其内涵涉及整个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考古学在诞生之初,就借鉴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考古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也是借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农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并在考古学研究中不断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中国科技考古导论今天,考古学已经逐渐成为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目的、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科。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尺。在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长期的结合过程中,大家已经习惯把这些方面的研究称为科技考古。其定义就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为指引,把考古学研究的问题作为导向,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对考古遗址进行勘探和古地貌复原,对遗址所在区域进行调查和取样,对出土的多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鉴定和测试,对各类与考古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以获取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古代人类活动的信息;在考古学研究思路的指导下,经过归纳、分析和探讨,从整体上进一步拓展考古学研究的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体现考古学研究的价值。在把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6种名称。一是“实验室考古”,二是“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三是“科技考古”,四是“考古科技”,五是“科技考古学”,六是“多学科合作”。第一种“实验室考古”和第二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这两种名称都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当时国际学术界已经开始探讨如何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而中国国内也开始了此类研究,但只是简单地把实验室内的测试和分析理解为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人员往往局限在实验室内对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很少考虑样品出土的考古背景及其测试和分析结果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价值。虽多有新的发现,效果立竿见影,但也经常出现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相互脱节,甚至一些研究人员不考虑考古遗址出土状况的局限,过度演绎出来一些错误观点,从而导致考古研究人员无法全面认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第三种名称“科技考古”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末,既突出科技方法的独002第一章绪论特性,也强调考古研究的目的性,这个名称一提出,就得到当时中国考古学会的认可。数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界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在实践中逐步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为指导,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围绕考古学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始终做到与考古学紧密结合,解决了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无法探讨的课题,在多个领域拓展、深化了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放眼世界,国际考古学界有两本与科技考古密切相关的杂志,一本是JouralofArchaeologicalSciece(中文翻译为《考古科学杂志》),另一本为Archaeometry(中文翻译为《科技考古》)。这两本杂志都是SCI和SSCI的检索杂志,刊登的都是各国科技考古研究人员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既是国内考古学界认识国际考古学界有关科技考古研究动向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内科技考古研究人员在世界上展示中国科技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第四种名称“考古科技”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与“科技考古”的基本意思大致相同,“考古科技”是为了更加突出考古的主导作用。鉴于“科技考古”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末,较“考古科技”提出的时间要早,现在国内各个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机构都使用“科技考古”这个名称,如“科技考古中心”“科技考古实验室”“科技考古教研室”等。多年来“科技考古”这个名称已经约定俗成,刻意改为“考古科技”,似乎没有特别的必要。第五种名称“科技考古学”提出于21世纪初,似乎与科技考古在全国开始蓬勃发展的背景相关。但是,笔者认为“科技考古学”这个名称不甚恰当。因为作为一门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知识体系,以此来衡量科技考古学的含义,显然是不合适的。第六种名称“多学科合作”,即2010年以来在一些文章中出现的把科技考古改称为“多学科合作”,我认为同样欠妥。因为考古学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科学,要真正把这门学科的研究推向深入,除了应用其自身最基本的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方法之外,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融入的学科众多,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均不可或缺。因此,“多学科”绝不应该局限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把“多学科”等同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是一个概念上003中国科技考古导论的误区。其次,“合作”一词有平起平坐之意,也不能客观地体现当前各门相关学科在考古学研究思路的主导下参与考古学研究的从属关系。其三,“多学科合作”这个词所表示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方法和途径,可以用于解决世界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当前,考古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其思路和方法应该明显地体现考古学的特色。综上所述,“科技考古”这个词是对当前研究现状较为准确的表述,即在考古学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不能探讨的问题,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有意识地结合在一起,应用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共同参与到考古学研究之中,形成多个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为了概括这些研究领域,依据它们均包含科技方法这个特征,将其统称为“科技考古”。严格地说,科技考古是一个过渡性用语。由于现在属于科技考古范围内的各个研究领域还有待于成熟,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还在逐步开发,科技考古这个词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研究的逐步完善和独立,在有机地融入考古学的发掘和研究之后,它将逐渐消亡。我认为,未来的考古学家将各具所长,比如研究考古学理论、研究考古学某个专题、研究现在归入科技考古的某个领域,等等,各具所长的研究人员参与到考古发掘和研究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古代社会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推动考古学研究迈向新的层次。概括起来说,目前的科技考古可以按照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某类肉眼看不到的特定对象进行探测、测试和分析,按照科学的依据提出科学结论。比如,对地下遗迹和遗物的勘探、年代测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等。另一类是对与古代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环境、古代人类的骨骼、与古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对象进行研究,得出比较客观的推测或结论。这类研究往往包括多种学科、技术与方法,如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器科技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需要强调的是,从根本上说,这两大类都必须以考古学研究的目标为指引,以考古学研究的问题为导向,强化科技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004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科技考古简史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形成期和发展期两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一、形成期(20世纪20一80年代)自1920年开始,从事化学史研究的王琎率先对古代金石进行化学分析,探讨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这是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动介入到考古学研究之中,可以视为中国科技考古形成期的起点①。1924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发表《考古学会简章》,明确提出用科学的方法调查、保存、研究中国过去人类之物质遗迹及遗物,一切人类之意识的制作物与无意识的遗迹、遗物以及人类间接所遗留之家畜或食用之动物之骸骨、排泄物等均在调查、保存、研究范围之内,并主张除考古学家外,应网罗地质学、人类学、金石学、文字学、美术史、宗教史、文明史、土俗学、动物学、化学等各项专门学者与热心赞助本会会务者,协力合作②。这个简章中包含了现在可以称之为科技考古的内容,这是当年从考古学的角度全面思考其研究对象后得出的认识。上述的认识很快就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在20世纪20一30年代,清华大学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发掘山西省夏县西阴村遗址、山东省章丘县(今属济南市)城子崖遗址和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时,研究人员都注重对地貌、人骨、动物遗存、陶器、石器和绿松石等开展具体研究,其研究内容①王进:《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科学》1920年第5卷第6期,第555一564页。王琎:《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之化学》,《科学》1920年第5卷第7期,第672一684页。王进:《中国制钱之定量分析》,《科学》1921年第6卷,第11一73页。王琎:《宋钱成分内之铅》,《科学》1922年第7卷,第839一841页。王琎:《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徽考》,《科学》1923年第8卷第8期,第839一854页。王琎:《中国黄铜业全盛时代的一斑》,《科学》1925年第10卷,第495一503页。②《考古学会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6月12日第3版005中国科技考古导论与现在所谓的科技考古的相关领域十分相似①。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此类研究停止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50年代初,历史又出现了相似的一幕。首先推动中国科技考古继续发展的是自然科学界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后来改名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冶金陶瓷研究所(后来改名为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金属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后,夏鼐于1954年撰文,介绍刚刚问世的碳十四测年技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还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考古研究所开始建设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这是考古学界开始主动参与建设和发展科技考古的标志。到20世纪60年代,考古研究所陆续开辟了碳十四测定年代、陶器、金属器的化学分析、体质人类学和动物考古等研究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立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考古研究所则增加了热释光测定年代方法。北京钢铁学院(后来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成立材料与冶金史研究所,专门开展冶金考古研究。该院柯俊院士与复旦大学杨福家院士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后来改名为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用质子X荧光分析的方法研究越王勾践的宝剑和秦代箭镞等。这里需要专门提及两位人物,一位是中国科学院干福熹院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尝试分析中国古代的玻璃质文物,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比较系统地就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进行探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还有一位是复旦大学李郁芬教授,她于1974一1976年对西汉的透光镜进行研究,揭示了古镜透光的机制,并首次复制成功,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到20世纪80年代,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来改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由于多种原因,这个碳十四实验室没有顺利地开展工作,最终在2008年解散。这个时期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增加了轴系法测年方法,开展了定量考古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当时已经隶属于中①李光谟编校:《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一376页。李济总编辑:《城子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版。德日进、杨钟健:《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志》丙种第十二号第一册,1936年版。006···试读结束···...

    2022-11-04

  • 谭宗泽,张震,褚宸牁主编《监察法学》2020版PDF电子书下载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谭宗泽、张震、褚晨宇主编的《监察法》2020年版PDF电子书...

    2022-10-29

  • 《医疗产品导论》孙怀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产品导论》【作者】孙怀远主编【丛书名】医疗产品管理系列规划教材【页数】451【出版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09【ISBN号】978-7-5642-3607-6【价格】69.00【分类】医疗器械-产品管理-教材【参考文献】孙怀远主编.医疗产品导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产品导论》内容提要:本书内容涉及医疗器械、药品、康复器械三部分。医疗器械主要介绍:生理信息检测与处理仪器、医用光学仪器、临床检验仪器、医用监护仪器、医学影像设备、急救医疗设备、其它医用治疗仪器、无源医疗器械药品部分主要介绍:药品基本知识(包括药品定义与分类、原料药和药物制剂、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抗感染药物、内科药物、其它类药物、生物制品康复器械主要介绍:认知言语视听障碍康复设备、运动康复训练器械、助行器械等。《医疗产品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医疗器械概述第一节医疗器械的定义我国2014年6月1日起实施、2017年5月4日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0号)中明确了医疗器械的定义: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而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具体而言,医疗器械用于人体的预期用途或目的主要是:(1)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2)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3)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4)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5)妊娠控制;(6)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由上述定义可知:医疗器械的使用对象是人体,故用于动物的产品在中国均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产品形态多样,今后还有可能出现更多奇特的形态;医疗器械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这是与另一个医疗产品群即药品的原则性区别;医疗器械应当具有六个预期用途或目的中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所以,判断某个产品是否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只需要从上述定义出发,注意几个要点:是否用于人体、是否符合六个预期用途或目的之一(或多个)、不是由药物或免疫及001医疗产品寻论代谢起主要作用。如此,基于监督管理的需要,紧扣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界定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的不同提法,如医疗仪器、医疗设备、医疗器具、医学装备、医学材料、医学软件等在定义上都应规范表述为“医疗器械”,并以此标准纳入医疗器械的分类目录。第二节医疗器械的发展一、医疗器械发展简史我国近代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医用石器,如砭石(刺入人体组织的石器)和骨针等。以石为针,这应是我国古代针术的萌芽和针灸理疗的前身。2500年前《黄帝内经》中所述的“九针”,是人类最早发明、精心制作的医疗器械。其中除了针灸、按摩疗法用的针外,也包括了外科手术用的工具,如用作治疗痈脓的毅针、锋针和圆利针,其材料有金属的,也有用竹、木以及象牙、角质制造的:针尖有尖形、三棱形、四棱形、镰刀形等,往往因使用的医师而异,不过基本要求都是尖端锐利。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已经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针灸为基础的治疗器械,并形成了与手术器械相类似的简易医疗器械系列。不过在此之后,直到19世纪,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医疗器械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现代医疗器械的诞生和发展应归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的重大发现(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和工业文明(以机械制造和电机工程为代表)的出现。最有代表意义的伟大成就是X射线的发现和心电图机的成功研制。按照时间先后,医疗器械发展历程可归纳如下:16世纪,伽利略发明第一个体温计,但当时其体积庞大,且使用非常不方便。经后续多位科学家改进,使其体积不断缩小,便于携带和使用。1850年医用临床体温计问世;1980年前后,出现了会说话的体温计;1988年,出现了可以进行遥测的电子呼吸脉搏体温计。l590年,荷兰詹森父子(HaadZachariaJae)制造出了复式显微镜。17世纪末,列文虎克(AtoyvaLeeuwehoek)在显微镜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让人类得以观察用肉眼无法识别的微观世界。列文虎克首次发现并记录微生物,且最早记录了肌纤维、微血管中的血流。这些发现让显微镜在后续的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l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Frakli)用莱顿瓶放电治疗瘫痪患者,由此开启了治疗类仪器的发展之路。不过,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长足的进展:利用电002第一章医疗器械概述磁波谱不同频段(包括非电磁波谱的超声波)的生理效应研制成功的各种治疗仪器大量进入临床,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有电子直线加速器、高频电刀、激光刀、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如1943年,第一台用于癌症放射治疗的直线加速器问世;1945年,第一台血液透析装置投入使用;1953年,人工心肺机在人体手术使用中获得成功;1958年,第一例心脏起搏器成功应用。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物理治疗类仪器在保健、康复、功能替代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1816年,法国医师雷内克从小孩玩隔木传音游戏的过程中获取灵感,发明了第一台听诊器。经历了多年的改进之后,听诊器现已成为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之一。听诊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开始。1851年,法国科学家DuBio-Reymod最先检测到人体肌肉在收缩时能产生电信号,“肌电”概念应运而生;l912年,Per利用弦线式电流计记录了不同运动时相骨骼肌的电活动,首次记录了人体肌电图;l925年Liddell和Sharigto提出“运动单位”概念,这是肌电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1928年,Proeter通过分析患者的肌肉动作电位,研究了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的肌电图,使肌电图检查技术飞速发展。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KoradRotge.)在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发现了X射线,这一伟大发现为开创医学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X射线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让人类可以不用打开人的身体,便可以透视体内的生理结构、了解病变状态。1896年X射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在伦敦一妇女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为了让X射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世界各国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对医学影像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X射线投射成像技术在伦琴创立之后近百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借助于各种影像增强材料和手段,X射线成像早已突破早期主要针对人体骨骼的成像范围,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但由于X射线将人体投影到二维成像平面时,反映的是垂直于射线方向上的无穷多个平行截面人体组织的叠加或平均,常使重要的空间信息模糊或丢失。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医学影像带来了第一次革命性的创新。l972年英国工程师豪斯非尔德(G.N.Houfield)将计算机技术与X射线成像技术相结合,发明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它能从许多不同的投影图计算出真正的二维切片人体组织图像。此后,人们还将获得的连续切片图进行组合,计算出人体各种角度的切片图直至三维图像,这大幅度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成为20世纪医学诊断领域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突破之一。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WilliamEithove研制成功第一台采用弦线式电流计做记录的心电图仪,他所创立的肢体标准导联的测量方法沿用至今。后续科学家们由此开启了电生理信号检测的探索与研究,现在能获得心电、肌电、脑电、眼电等电生理信003医疗产品导论号以供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用于医学的分析仪器于19世纪末出现、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仪器分析主要沿袭了现代化学分析仪的方法和手段,如谱分析方法、电化学方法、各种分离技术等,对人体成分进行离体分析。直接针对活体内成分的测量,是医学分析仪器的特殊之处和极重要的方面,有有创和无创、短时诊断和长期监测之分。如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诊断与监护、针对呼吸系统患者血氧饱和度的诊断与监护等。20世纪末得益于生物工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医用分析仪器在大规模测量和微型化、快速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揭开了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1922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1942年,奥地利医生杜西克首次用超声技术扫描脑部结构;20世纪60年代,医生们开始将超声波应用于腹部器官的探测。如今超声波扫描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1924年,法国学者Berger首次采用头皮电极记录人脑的电活动,发现人脑活动的α、B波节律,并第一次给出了人类癫痫病发作时的脑电图。1946年,F.Bloch提出磁共振这一谱分析方法,并用于化学分析,但直到1973年才分别由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C.Lauterur)和英国科学家彼特·曼斯菲尔德(P.Mafield)独立地研制出临床实用的磁共振成像仪。该仪器不仅提供了人体解剖图像,特别是软组织的图像,而且提供了人体特定部位的生理功能信息。1958年,H.O.Ager研制成功医用Y照相机;此后,借助于类似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应用于临床,它们提供了X射线成像技术不能提供的人体生理代谢方面的重要信息。l962年,北美建立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aryHeartDieaeCareUit,CCU)以后,监护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对危重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监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CCU/ICU(IteiveCareUit)监护系统功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多生理参数监护系统除具有以前的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的智能报警外,还要求在监护质量以及医院监护网络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临床监护、药物评价和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需要。l985年,心脏去纤颤器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dDrugAdmii-tratio,FDA)审批通过。2003年,药物洗脱支架获得上市许可。这一系列医疗器械产品的涌现标志着医疗器械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无限生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被用于医疗领域。004第一章医疗器械概述二、我国现代医疗器械概况我国现代医疗器械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的大产品群。然而,相比于国外先进水平,我国现代医疗器械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医疗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项产业指标稳步上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有15000多家,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呈稳定的上升发展态势。但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规模依然偏小、生产技术水平偏低、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大型的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人不足、能力薄弱、设施设备较差,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差。(2)研发能力弱,高端产品靠进口,低端产品呈恶性竞争。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呈高速增长状态,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自2010年以来,研发资金及人力资源投入逐年上升,而相应的医疗器械新产品销售收入虽以年均32.1%的增速快速增长,但略低于新产品开发经费36.4%的平均增速,说明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重视创新产品研发,但创新转化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国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X射线机、CT、B型超声波诊断仪、体外震波碎石装置、驻波直线加速器、磁共振成像装置、呼吸麻醉机等,但目前我国境内使用的一些高端医疗器械(如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装置、磁共振波谱仪、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系统等)主要还是依靠进口,现在我国三甲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80%以上都来源于国外企业,而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只能生产一些中、低端产品,且这些中、低端产品大多以仿制为主,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另外,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相当一部分低端产品(如轮椅、手术器械、一次性注射器、黑白B超诊断仪、普通X线机等)中还存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3)市场潜力大,未来空间广。医疗器械作为健康产业的大分支与最主要的市场增长点,是最有投资前景的朝阳产业。医疗器械制造涉及多个行业,属知识密集与资金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将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等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此,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和继续高速发展。另外,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必将推动我005医疗产品导论学年年=国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技术水平。第三节医疗器械的分类一、医疗器械分类概述医疗器械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小到手术剪、手术刀,大到CT、磁共振成像设备,这些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特征、复杂程度、产品风险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为了控制产品的使用风险,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必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医疗器械分类应遵循科学性、通用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针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分类管理、临床应用、价值等级、不同产地等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指导下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进行分类;(2)根据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管理级别进行分类;(3)根据工作原理进行分类;(4)根据临床应用范围、功能进行分类;(5)根据产品价值等级进行分类;(6)根据产地(境内和境外)进行分类;(7)根据其他方式(如有源/无源、与人体接触/非接触等)进行分类。2017年5月4日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将医疗器械分为以下三类:第I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的医疗器械;第Ⅱ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的医疗器械;第Ⅲ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和有效的医疗器械。二、医疗器械分类判定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2015年7月14日发布)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用于指导《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修订。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确定医疗器械的分类,主要依据产品的预期目的,通过医疗器械结构特征、医疗器械使用形式和医疗器械使用状态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判定。(1)医疗器械结构特征:分为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有源医疗器械是指任何依靠电能或者其他能源、而不是直接由人体或者重力产生的能量发挥其功能的医006···试读结束···...

    2022-10-28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网站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官网购书

  •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 第2版》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作者】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丛书名】中西医结合丛书【页数】384【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ISBN号】978-7-5189-4701-0【价格】98.00【分类】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郭云良,赵峻,李琴主编.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09.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提要: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医学与医学模式,然后分别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起源、内容和发展规律,中西医结合医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临床诊断和辨证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医学机构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了介绍。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除编写委员会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包红、高媛媛、郝志民、贺新泽、姜文、李晓丹、龙少华、宁华英、孙彬彬、张开泰、赵丽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2版》内容试读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医学(Medici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Dieae)、提高人体健康(Health)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的养生学(ScieceofhealthreervatioorHealthcultivatio)和西方的营养学(NutritioorNutriology)a当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一微观顺序不同,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经验的积累,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人类医学Phyiathroy第1节医学一、科学科学(Sciece)一词起源于古汉语,原意为科举(Imerialexamiatio)之学。南宋思想家陈亮(1143一1194年)在《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中提出:“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中国古代各类经典的经书都是科学规律探索的信息记录,《黄帝内经》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学巨著。Sciece源于拉丁文Scio,后演变为Scieti,最终演变为今天的Sciece,其本意是系统知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1835一1901年)在翻译Sciece时,引用了古汉语科学一词,即分类的知识和学问(Kowledgeadlearig)。1893年,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字广厦,1858一1927年)率先引进并使用了“科学”二字。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字又陵,1854一1921年)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一)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Theory),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科学有别于真理(Tuth),真理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科学。科学是把任2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接近完美的理论。科学是运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方法,运用范畴(Category入定理(Theorem入定律(Scietificlaw)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Law),得出结论(Cocluio)。科学要发现前人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本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Techiqueortechology)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人类所用的知识。由于人们研究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概念。即科学可以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是科学。例如,汽车发动机理论相对于汽车这个事物而言,这个理论就可称之为汽车发动机科学,而汽车理论就是诸如发动机科学、机械传动科学、电子科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汽车科学技术。发动机理论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是包含材料科学、燃料科学、力学等科学综合应用的科学技术。(三)科学的内容一是揭示宇宙万物(Comicivetory)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Origialtate)进行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科学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就是知识(Kowledge)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Kowledgehierarchy)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Cogitiveactivity)科学是一种建制(Orgaizatioalytem);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roductivity)。科学是使主观认识(Sujectivecogitio)与客观实际(Ojectivereality)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四)科学方法科学就是求真,要真正理解科学,仅弄清科学的定义还不够。但也不是非要掌握所有知识才能理解科学,迅速理解科学的捷径是掌握主要科学方法(Scietificmethod)。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Logicalthikig)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能力(Thikigaility)主要包括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想象、联想和创造能力等。概,念(Cocet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Percetual)认识上升到理性(Ratioal)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3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是人类所认知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判断(Judgmet)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肯定(Affirm)或否定(Dey)事物的存在,并指明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判断能力,即将一事物的概念与其他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辨、鉴别的能力。推理(Ifereceorreaoig)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已知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Premieorrecoditio),从已知的判断推出的新判断叫作结论(Cocluio)。达到推理的正确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符合思维规律、规则,即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若其中一条不具备,则推理的结论就不一定真实可靠。2.分析综合分析(Aalyi)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过程。综合(Sythei)是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科学史表明,科学家不只是知识的开拓者,更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综合者。临床工作中,一个具体的病证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要做出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得出病因的结论,再分析每个症状产生的机制,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综合,才能对这一病证的病因、病机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3.归纳演绎经典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两类,具体地说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归纳(Iductio)是将特殊陈述上升为一般陈述(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经验科学来源于观察和实验,把大量原始记录归并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识体系,这是经验科学形成的过程。如何归纳是有效的、可靠的,这是经验科学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科学归纳推理比较真实可靠,因而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演绎(Deductio)是将一般性理论认识(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知识)应用到个别或特殊事物上,从而引导出新的结论的方法,阐明研究结论及其普遍意义。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的某个具有一般性的研究结论,要靠演绎逻辑方法来证明其研究结论的普遍指导意义。(五)科学分类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社会科学(Socialciece)和思维科学(Thikigciece),以及总结和贯穿于3个领域的哲学(Philoohy)和数学(Mathematic)。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Theoreticalciece、技术科学(Techicalciece)和应用科学(Aliedciece)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Naturalciece)和实验科学(Exerimetalciece)两类。4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按是否适合用于人类的目标,科学又可分为广义科学(Geeralciece)、狭义科学(Secialciece)两类。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部门通常将科学分为12个门类:哲学(Philoohy)、文学(LiteratureorArt人、史学(Hitory)、教育学(Educatio入、法学(Law入、经济学(Ecoomic入理学(Sciece入工学(Egieerig农学(Agriculture入医学(Medicie入管理学(Maagemet)和军事学(Military)o二、医学科学医学科学(Medicalciece)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和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各个学科。关于医学的起源(Origi,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God)、医源于圣(Sait)、医源于巫(Witch)、医源于动物本能(Itict)、医源于人类之爱(Love、医食同源(Medicaledile入、医源于经验(Exeriece)和医源于劳动(Laour)等。虽各有所据,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起源时期的医学是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的积累,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medicie)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5个主要发源地,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和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各自的风格,并逐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今天的西方医学,以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三、医学模式医学包括认识(Recogitio)和实践(Practice),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cogitio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ehavioratter)。前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Eitemology);后者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Methodology)。(一)医学模式概述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又称医学观(Medicalview),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第1章中西医结合医学5问题时所遵循的总原则和总出发点,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ViewofIife)、人体观(Viewofhumaody)、健康观(Cocetofhealth)、疾病观(Outlookodieae)、诊断观(Cocetofdiagoi人治疗观(Viewoftreatmet入预防观(Viewofrevetio)和医学教育观(Cocetofmedicaleducatio)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Sytem)。医学模式从哲学高度概括了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医学思想观念及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学实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一方面,它是由各个时期医学发展水平、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维方式决定的:另一方面,它形成以后又成为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医疗实践、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成为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将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医学模式对整个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学模式是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医学观和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人类健康是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全方位去认识;人类疾病的防治、健康保健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来处理,还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角度综合研究。这种观念、认识和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起因于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质上是不同医学观的反映。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一种医学模式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医学界的共同信念,成为医学家为实践这些信念共同遵循的科学研究纲领,这既不是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由他们随意选择的,而是受制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哲学思想等因素。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医学模式也必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佳与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因此,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也迫使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与完善。(二)西方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iritualimmedicalmodel)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尚未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人们对健康和疾病6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第二版)的理解与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与天谴神罚,死亡是天神召回灵魂。对疾病的治疗,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主要还是祈求神灵巫术;要想健康无病,也要求助和感动神灵。这是早期的疾病观和健康观,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具有医术(Medicalkill)和巫术(Witchcraft)混杂的特点。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hiloohicalmedicalmodel)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在探索自然本源的同时也开始探求生命的本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整体医学观(Medicalholiticcocetorviewofholimmedicie)。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建立的早期医学理论,都试图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属性来解释人的生命属性,从而产生了粗浅的认识和理性概念。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Claicalmedicaltheoryytem),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3.机械论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iticmedicalmodel)形成于14一l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文艺复兴运动(Reaiacemovemet)使自然科学研究冲破了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思想的桎梏,兴起了运用实验、归纳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英国自然科学家培根(FraciBaco,1561一1626年)和法国学者笛卡儿(ReéDecarte,1596一1650年)认为,新时代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主张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重视逻辑推理,尤其倡导演绎法和数学法。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机械医学观,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甚至连思维活动也认为是机械运动,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从18世纪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GiovaiBatitaMorgagi,1682一1771年)创立病理解剖学开始,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MatthiaJacoSchleide,1804一1881年)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TheodorSchwa,1810一1882年)发现动物细胞,直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udolfVirchow,1821一1901年)倡导细胞病理学(Cytoathology),确认了疾病有形态学微细物质基础的理论,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机械论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研究思维方法是还原论和归纳法,认为一切知识可被还原为某种对所有现象都适用的原则。器官病理学(Orgaathology)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应的器官损害,细胞病理学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与它相适应的细胞损害。这种学术观点局限在从机械论的角度来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疾病是机器失灵,需要医生对其修补,忽视了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试读结束···...

    2022-10-25 中西医结合男科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中医护理导论》罗尧岳,李卫红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护理导论》【作者】罗尧岳,李卫红主编【丛书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特色护理精品系列【页数】185【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132-5611-7【分类】中医学-护理学-中医学院-教材【参考文献】罗尧岳,李卫红主编.中医护理导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护理导论》内容提要:《中医护理导论》是引导学生明确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框架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入门阶段,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中医护理的专业素质,了解中医护理的内涵及特点。为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调研前期中医护理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本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是传承和创新。本教材具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中医基本理论在中医护理的运用,达到中医药理论与中医护理理论的有机结合;二是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和理论特色,设中医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章节,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写入教材,进行专题介绍;三是突出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设中医药文化与中医护理章节,将儒道文化、传统护理伦理道德以及干支历法等写入教材,进行专题阐述;四是突出教材重要知识点,运用大量图表对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呈现,且每章有学习目标和复习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把握和思考理解。《中医护理导论》内容试读▣▣扫一扫,看课件绪论【学习目标】识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史。理解: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应用:运用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思维指导临床实践。一、中医护理学概要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其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维护人民健康的不竭动力。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生态观,源于自然,适应自然,并维护自然;“形神统一”的动态生命观,注重形体、功能与精神、意识、思维于一体;“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辨证论治”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调节的综合治疗理念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思维及特色的护理技术,指导临床护理、预防、养生、保健和康复的一门学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学有较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中医护理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护理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医几千年来,医、护不分家,集医、药、护、技为一体。中医护理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中医护理学内容散见于各医学著作中。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主要就是护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地总结、研究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1.中医护理学萌芽时期远古时期,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偶然受伤则设法涂裹包扎,身体疼痛不适则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这些本能的自身保护即是医护的开始。人们不断发现和总结1CT园中医护理导论些具有预防疾病或康复作用的方法,逐步有了中医护理的萌芽。2.中医护理学形成和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医护理学论述较全面,护理理论初步形成。周代人们开始进行除虫、灭鼠、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活动,并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社会分工和医学分科。战国初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用酒冲洗伤口消毒的方法,如“犬所啮…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这是最早用酒精处理伤口的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对疾病饮食宜忌做了较详细的论述,突出了饮食调护的重要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提倡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对情志护理也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情绪刺激或者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机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同时还指出医护人员在施护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交谈的方式和方法。汉代及三国时期,辨证施护及养生康复理论和实践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施护的先河,其中详细论述疾病的辨证施护理论。《伤寒论》以六经辨伤赛,《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该书在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以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书中详细记载桂枝汤对煎药方法、服药方法、注意事项、药后观察及饮食宜忌,并提出护理八法,是辨证施护的重要内容。《伤寒论》中用蜜煎导通的方法通便,或用猪胆汁灌肠排出宿粪来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这是关于灌肠疗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杂疗方》中最早开展急诊复苏护理的范例,详细记载了抢救自丝、溺死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后汉名医华佗,首创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他还是保健操的创始人,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将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创编了“五禽戏”。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提出了世界最早的外科护理及康复护理理念。晋唐时期,护理措施和技术不断发展。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包括中医急救、五官科传染病、外科、妇科、内科、精神科、伤科等论述,是集中医护理各科之大成。书中广泛涉及护理内容,记载了烧灼止血法,并首创以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患者的复苏术;记载了用海藻治疗瘿病,与后来人们发现的甲状腺肿大与缺碘有关相一致;记载了腹水的饮食护理,如:“勿食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还提出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患者,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临证护理、食疗、服药以及婴幼儿护理保健等内容,为儿科临证护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他还发明了蜡疗和热熨法,并首创了用细葱管进行导尿,这一方法比1860年法国人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多年。宋金元时期,护理措施和技术进一步充实。李杲所著的《脾胃论》提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的学术见解,详细论述脾胃内伤病的饮食、精神及用药护理,强调无病亦须保护脾胃功能。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提出:“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的护治法GT安则。寇宗奭所著的《本草衍义》中“水肿者,宜全禁之”与现代护理中水肿患者应无盐或低盐绪论3饮食一致。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记载:“置一竹簟,铺之凉地,使小儿寝其上,待其搐,风力行遍经络,茂极自止,不至伤人。”告诉护理者千万不能用强力按接止搐。其中也记载了我国很早就有的坐浴疗法:“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涤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明清时期,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不但为患者看病,还为患者煎药、喂药,并指导患者家属或弟子对患者实施护理。明末吴又可所著的《瘟疫论》中论述患者因大热、内热致烦渴、大渴者,不仅需要使用药物清热解毒,更需在护理上辅助降温解渴。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中焦篇》记载了对流行性热病的不同病程及病情,制定了十分具体且合理的饮食菜单。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系统阐述温病的发展规律,提出温病卫、气、营、血四个阶段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护的纲领;其还对老年病防护及情志护理方面进行了论述。陈耕道所著的《疫痧草》中记载,清朝时,朝廷采取隔离措施,特设“查痘章京”一职,专查天花患者,并强令其迁出四五十公里以外居住,这是对传染病的防疫隔离措施。明清时代预防天花,已广泛且有效地应用人痘接种技术,这种措施为人工免疫法的先驱。3.中医护理学渐趋独立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在我国广泛流传和渗透。医疗实践活动分工日益明确,由医生、助手、徒弟、患者及家属共同承担医疗及护理职责。清政府中一些主张“自强求富”的官员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医学院。名医陈虬在浙江瑞安创办了近代早期较有影响的新式中医学堂一“利济医学堂”。其办学思想、教材、学制、经验以及考试实习制度等方面,为日后成立护士学校奠定了基础。随后上海等地创办中医院,护士队伍逐步形成。尽管当时没有中医护士,但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中医院或中医诊所工作的护士也能运用各种中医护理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中医护理学发展的先驱。4.中医护理学蓬勃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作出重要指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国家对中医药高度重视。随后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办中医医院,并对医、药、护等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中医护理学专业应运而生,初步培养了一支中医护理学的专业队伍。1956年,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卫校率先在全国开设中医护理学专业。1958年,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学专著《中医护病学》问世,供中医护士学校教学所用。1960年出版的《中医护理学概要》,为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上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护理学术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从此,中医护理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85年,卫生部中医司下发了《中医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实行了中医护理查房和书写中医护理病历制度,对中医护理工作提出初步的规范和要求。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医医院必须增加中医护理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护理(主要包括病室及环境、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入、用药护理(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熏洗、足浴、贴敷、灌肠、静脉给药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入、饮食护理(主要包括普通膳食、治疗膳食护理和饮食健康养生指导等)、情志护理(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NOTE中医护理导论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音乐疗法等)以及专科护理(主要包括疾病护理、症状护理等)。2011年,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一2015年)》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一2020年)》中明确指出,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并实施中医护理常规、技术规范和人才培养大纲等。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中医护理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一203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中的作用。通过防病治病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精神落到实处。推进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利用,全面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大力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国民健康素养与水平,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三、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中医护理学秉承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并由中医护理人员将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其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另外,中医护理学区别于西医护理学,有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并提倡未病先护的理念。(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与沟通,将各脏腑、五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成一个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生理上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在病理上,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常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彼此相互影响。因此,在诊治病症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神态等外在的变化,判断机体内在的病变,治疗和护理倡导从整体出发,综合调MGT衫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灵枢·终绪论5始》中“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均是整体观在护治中的体现。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即天人一体观。一方面,人与自然环境是统一的。自然界中,人类生活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自然界气候变化反过来对人体的生理也产生影响。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寒暑更替、昼夜变化、地域变迁等,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当人体不能适应时,就会发生疾病。如《灵枢·邪客》日:“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环境也是相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一员,具有社会属性。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际关系及婚姻等社会因素,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及病理变化,而人在与社会环境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本身的有序和平衡。当社会环境变化时,人体若是不能适应此变化剧烈的环境,就会造成生理及心理功能紊乱,危害身心健康,从而产生疾病。中医学的整体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因此,认识生命、健康、疾病等问题,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而现代整体护理要求对护理对象进行从预防保健到促进康复的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护理,这和中医整体观不谋而合。明确中医护理整体观念的含义和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及人和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对整体护理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及推动作用。(二)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时要正确认识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病是指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主观感觉)、体征(客观指标)为基本组成要素,是辨证的基础和依据,称为症。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辨证施护包括辨证和施护两部分,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并根据辨证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护理措施。辨证与施护是认识和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施护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具体护理措施。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治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因此,辨证与施护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基本护理规范。只有力求辨证准确,才能选择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的针对性。在临床上,中医护理主要着眼于“证”的不同,体现出“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的实质。有时可见同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或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种证,在辨证施护的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的方法。(三)独特技法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如艾灸术、刮痧术、推拿术、热熨术、拔罐术、贴药术、火疗术、熏洗术等,不仅经济实用,且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是中医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临床上还开展了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保留灌肠法、超声雾化吸人法、天灸法、督灸法、火疗法等,这些新技术在继承传统MGT河6中医护理导论的方法与技术上,又做到在此基础上创新,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丰富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内容,且扩大了护理的范围,使中医护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四)未病先护《黄帝内经》中的“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均重视养生和保健,提倡疾病应防患于未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一203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在治未病中,中医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疑难疾病救治中,中医要发挥协同作用;在预防康复医疗中,中医要发挥核心作用。从古至今,中医的治未病有其独特的理念、完整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以及大量养生保健的经验知识。因此,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思维方法和经验融入疾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做到未病先护,具有重要意义。四、《中医护理导论》的主要内容中医护理导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及中医护理文化的课程。该课程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临床运用中医护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文化、中医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的诊法与辨证基础、中医养生及调护原则等六个部分。其中,中医药文化介绍儒道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等,以及其在护理中的体现及应用;中医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主要阐述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主要思维方式及其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中医学的生理观主要阐述和介绍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藏象、气血津液神、经络及体质等内容;中医学的病理观主要介绍人体病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概念与知识,包括主要的病因与疾病的基本病机;中医学的诊法与辨证基础主要阐述四诊与辨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中医养生及调护原则主要介绍中医养生调护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复习思考题】1.简述中医护理学基本概念。2.简述中医护理学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创新。3.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包括哪些方面?4.何谓辨证施护?▣▣扫一扫,知答案0T衫···试读结束···...

    2022-10-21 中医护理学导论 中医护理学理论基础代表作

  • 《机器人学导论》尚博库|(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机器人学导论》【作者】尚博库【丛书名】机器人先进技术与研究应用系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页数】240【出版社】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603-6395-0【分类】机器人学-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尚博库.机器人学导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机器人学导论》内容提要:本书侧重于对机器人的应用和分析,介绍了机器人的用途和组成,包括机器人子系统、驱动器、传感器等方面的内容还从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运动控制、运动规划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对机器人的分析方法。《机器人学导论》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机器人在高强度、高危险性的工作中具有突出的能力,使得“机器人学”与当今工程类学科紧密相连。机器人只有致力于将人类劳动力从令人厌烦的、不快的、危险的和精密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才具有实际意义。通常,设计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协助人类劳动力。实际上,机器人在大多数场合下的反应不如人类敏捷,但它能长时间工作而不知疲倦。所以,在大规模生产中,使用机器人可提高生产力。另外,即使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的智能性与人类的智能性相比仍相距甚远。因此,对机器人意义的真正理解是学习机器人课程的前提,否则是错误的、不明智的。1.1引言机器人的原型最早可溯源至.3000年前远古时代的印度机械象传说(Fuller,1999),但“ROBOT”一词的首次使用则是在l921年,出现在捷克作家KarelCaek创作的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在该剧中,一家虚构的机械生物厂商设计了机器人代替工人,一开始机器人被认为是人类的进化产物,因为它们的工作效率高,而且没有情感,只会埋头苦干,不会惹麻烦。最终它们背叛了主人,灭绝了人类,只留下一个人用于生产更多的机器人(Dof,1988)。“机器人准则”在机器人的复仇行动中不幸丢失。对机器人的敌意现在仍然存在,机器人将使大量工人失业已经成为该领域发展的阻力。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科幻小说中把机器人想象成人类的帮手,并为机器人制订了3条基本准则,这些准则通常被称为“机器人准则”。机器人准则如下:(1)第一条准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2)第二条准则,除非违背第一条准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3)第三条准则,在不违背第一条及第二条准则的条件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第四条准则后来由Fuller(1999)添加如下:(4)第四条准则,机器人可从事人类的工作,前提是不会因此使工人失业。为使这些准则约束机器人,人们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并没有规范方法可实施。例如军事机器人,其功能性质决定了它的设计企图打破这些准则约束。现今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工作在那些对人类而言相当危险、难以忍受的工作环境中。例如,特殊的机器人手爪可以夹持温度很高或者很低的物体,而人类的手则做不到。20世纪50年代,JoehF.Egelerger受Aimov的有关机器人著作的启发,试图设计一款工业机器人。他与GeorgeC.Devol于1958年在美国创办了Uimatio机器人公司。然而直至1961年,美国新泽西的通用汽车自动化工厂才首次安装了该公司的尤尼梅特(Uimate)机器人。该机器人是一个压铸件自动码垛机,将通红的车把手等类似汽车零件扔进冷却液,并由输送带送至工人进行修边、抛·2·机器人学导论光。它的独特功能在于它利用钢制电枢做夹持器,避免了工人接触刚刚由钢水成型的汽车零件。它拥有5个自由度(DegreeofFreedom,DOF),但在一些应用场合中需要6个自由度。图1.1所示是一台具有6个自由度的尤尼梅特机器人原形及其结构简图。旋转运动径向运动腕关节弯曲垂直运动腕关节旋转(a)尤尼梅特机器人原型腕关节侧翻)htt://www.roothalloffame.org/uimate.html)()尤尼梅特机器人结构简图(Critchlow,1985)图1.1尤尼梅特机器人的原型及其结构简图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工厂里,尤尼梅特机器人可以说只是一个机械臂,主要负责拾起并放下零件。从此,机器人向众多方向发展进化,其使用领域从焊接、喷漆、装配、夹具加载与卸载、监测、农业、护理、医学手术、军事、安全、机床等发展到深海与太空探测。但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所仍然是焊接领域(约25%)和装配领域(约33%)。最新的机器人系列是1997年7月4日在火星登陆的探索者号着陆器(图1.2())和旅行者号微型探测车(图1.2())。它们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alAeroauticadSaceAdmiitratio,NASA)开发。(a)探索者号着陆器()旅行者号微型探测车图1.2探索者号着陆器和旅行者号微型探测车第1章绪论·3·1.2机器人的概念国际标准组织(IteratioalOrgaizatioforStadardizatio,ISO)对机器人的定义是:一个可编程、多功能的操作臂,可以给要完成的不同任务编制各种动作,还可以移动材料、零件、工具及特殊装置。同时,其他协会对机器人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机器人所(RooticIdutrieAociatio,RIA)、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aaIdutrialRootAociatio,JIRA)、英国工业机器人协会(BritaiRootAociatio,BRA)等都对机器人有自己的定义。总体来说,机器人的各种定义有两个共同点,即可编程性和功能多样性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非工业机器人(或称为特殊用途机器人)。图1.3()是由美国辛辛那提·米拉克龙(Milacro)公司制造的一台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图l.3()是来自印度的一台用于轻工业领域的拾取机器人。严格来讲,只有当操作臂受计算机控制时,它才称为机器人。在学习“机器人学”的过程中,类似图1.3所示的操作臂都认为受计算机控制,所以可以认为它也是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通常适用于那些无技术含量或者技术含量低的工种,如焊接、喷漆及机械加工等。与此相反,特殊用途机器人在非传统工业环境下使用。例如,航天器上附带的串联机器人用于对故障卫星的回收或维修后重新发射,它们就可以认为是特殊用途机器人。图1.2()所示的旅行者号微型探测器也可认为是特殊用途机器人。其余的特殊用途机器人可分为自动导引车、步行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等。肘部伸展肩部旋转侧向移动手臂摆动上下翻转左右旋转(a)辛辛那提·米拉克龙公司制造的典型工业机器人(T3)(Koivo0,1989)。4机器人学导论()来自印度的拾取机器人图1.3工业机器人1.自动导引车(AGV)车间内经常采用自动导引车移动机器人搬运物料。图1.4为自动导引车的应用实例。这类机器人通常沿着地上的导引线行驶,有的甚至不需要导引线。图1.5所示的麦卡姆轮式自动导引车还具有全方位行驶等其他特征。图中,自动导引车采用具有3个自由度的麦卡姆轮(万向轮),与汽车和无人搬运车上使用的传统的带有2个自由度的轮子不同,该车可实现侧向行驶。自动导引车也在医院护理、安全等领域使用。(a)车体)组装车门悬架图1.4自动导引车的应用实例2.步行机器人俄亥俄州立大学6足步行机器人(图1.6)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步行机器人通常应用于军事、海洋探索和崎岖地形等。第1章绪论·5·(a)麦卡姆轮)自动导引车图1.5麦卡姆轮式自动导引车(Agele,2003)3.并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与图1.1或图1.3所示的串联结构的工业机器人不同,其机构是并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步行机器人也是并联机器人。如图1.7所示,使用6组杆件控制其上平台的飞行模拟器是一个用于训练飞行员的并联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也用于机床加工,或作为医疗机器人用来减少医生手在外科手术中的抖动。图1.8所示是一台并联铣床机器人。图1.6俄亥俄州立大学6足步行机器人(Todd,1985)。6机器人学导论图L.7用于飞行训练的并联机器人(htt:∥iotavart,triod.com)图l.8并联铣床机器人(htt:/ioavart.triod.com/hexaod.htm#HISTORY)本书仅对图1.1和图1.3中所示的典型工业机器人进行分析。通过学习,读者可自行对自动导引车、并联机器人等其余机器人进行分析。1.3机器人的用途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非工业机器人,运转速度和效率都不如专用自动化机器高。然而,通过重新示教或编程,它们能执行许多不同类型的任务。而专用自动化机器,包括数控加工系统,只能执行十分有限的任务类型。可编程程度的高低正是机器人与数控加工系统等专用机器的差别。然而,二者之间并没有国际认可的可辨识界限。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执行某一具体任务时,应该选择工人、机器人还是专用机器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一般来讲,可从几个主要方面考虑机器人的选用场合。选用机器人的经验准则如下:···试读结束···...

    2022-10-21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资源网

  • 《机器人工程导论》樊炳辉主编;袁义坤,张兴蕾,王传江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机器人工程导论》【作者】樊炳辉主编;袁义坤,张兴蕾,王传江副主编【丛书名】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页数】294【出版社】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8.06【ISBN号】978-7-5124-2669-6【价格】48.00【分类】机器人工程【参考文献】樊炳辉主编;袁义坤,张兴蕾,王传江副主编.机器人工程导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8.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机器人工程导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结合工业机器人的诸多分析理论及应用技术等,对机器人的相关基础知识、机械结构设计特点、运动学、运动轨迹规划、动力学、控制及其常用元器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导引性描述。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尽量兼顾了来自不同专业或层面、具有不同基础知识结构的学生的需要。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机器人、机械手研究或应用的各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等的理论与技术指导参考书。《机器人工程导论》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宋健指出:“机器人学的进步和应用是20世纪自动控制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是当代最高意义上的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代表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它在人类生活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与创新,使得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机器人技术的作用和影响。目前,全球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制造业正在进行一场机器人革命。大量的中国工厂正在逐步摒弃人工,转而使用机器人。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万台,较上年增长55%;同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2万台,同比增长26.2%,国内首次突破年产万台大关,因而,业内称2014年为中国的机器人元年。2016年,我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8.89万台,较上年增长56%;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7.24万台,同比增长34.3%,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既然机器人事业在全球以如火如茶的势头在发展,那么何谓机器人?这也许是大多数普通民众都不能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追寻一下它的发展足迹,以便对其有一个全面和准确的认识。1.1中国的早期机器人虽然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希望能制造出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来服务于人类或取悦于人类,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式各样的工作。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据《列子》记载,西周周穆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研制出一种能歌善舞的伶人,它举手投足如同真人一般。摇摇它的头,可唱出符合乐律的歌曲;捧捧它的手,便跳起符合节拍的舞蹈。为此,周穆王奖赏给偃师一块封地作为褒奖,并以他的名字“偃师”命名。据《墨经》记载“公输班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说的是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为了哄母亲开心,用竹木造了一只大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是说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不仅成功地创造出可以连发的弩箭,而且制作了可以行走的木牛流马,并用木牛流马运送军粮。圆机器人工程导论■1.2其他国家的早期机器人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一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制作人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如图1.1所示。图1.1自动玩偶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多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两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的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3现代机器人概念的起源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droid)。它主要由4部分组成:2■第1章绪论■①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②造型解质(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覆盖体,一种盔甲);③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肉体、静脉、性别等身体的各种形态);④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ota”写成了“Root'”(“Ro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现代机器人一词的起源。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①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②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③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二条相抵触者除外。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1.4现代机器人的发展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另外,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基本上仍然采用这种控制方式。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1965年,MIT的Roort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kg。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开始普及,故日本称该年为其国家“机器人元年”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随着计算3置机器人工程导论圖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20世纪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将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一机器人化机器。当前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又出现了“软件机器人”和“网络机器人”,这也说明了机器人所具有的创新活力。1.5现代机器人的定义在科技界,科学家会给每一个科技术语一个明确定义;但机器人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它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在不断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幻想与期待。这里不妨先了解一下对机器人曾经的定义。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首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提出了机器人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个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特征的柔性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等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具有脑、手、脚三要素的个体;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上述定义强调了机器人应当仿人的含义。其实,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目前可称为机器人的机器就很少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定义逐渐现实起来,下面是一些不同组织对机器人的不同定义:美国机器人协会(RIA):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通过可编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装备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够转动并自动完成各种移动来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美国国家标准局(NBS):机器人是一种能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执行某种操作和移动作业任务的机械装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机器人是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于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各种任务。我国科学家起初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4醒第1章绪论我国的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也给出过机器人的一种定义:“一种拟人功能的机械电子装置(amechatroicdevicetoimitateomehumafuctio)”。以上机器人定义多在以下功能之间取舍变化:①像生物或生物的某部分,并能模仿生物的动作;②具有智力、感觉与识别能力;③是人造的机械电子装置;④可进行编程,实现功能变化。其实,机器人的范畴不但要包括“由人制造的像人一样”的机器,是否还应包括“由人控制的生物”,甚至“由人制造的生物”等。尽管目前的伦理道德可能还不赞成某些方面的研究。机器人也不一定要求具有实体,具有一定的类似人思索能力的软件,像各种oftaget、搜索引擎等都可以认为是机器人。因此,现在又出现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等一些新的概念。另外,光控DNA核酸分子机器人、可对近红外光响应的水凝胶软体机器人等,也都颠覆了传统机器人的概念。这样,本来就没有统一定义的机器人,现在就更难为其下一个确切的和公认的定义了。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充实和创新。不过就目前机器人发展的现状来说,是否可对机器人作如下定义:一类由人工介入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其行为或功能可变可控的物体或软件。1.6机器人的研究内容机器人技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机械设计技术、材料与加工技术、各种仿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为一体,是多学科科技发展的结果。每一款机器人都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科技化身。机器人研究的知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空间机构学空间机构在机器人上的应用体现在:机器人机身和臂部机构的设计、机器人手部机构设计、机器人行走机构的设计、机器人关节部结构的设计,包括仿生结构设计。·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执行机构实际是一个多刚体系统,研究要涉及组成这一系统的各杆件之间以及系统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数学描述方法,机器人运动学可帮助解决这类问题。·机器人静力学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接触会在机器人与环境之间引起相互的作用力和力矩,而机器人的输入关节转矩由各个关节的驱动装置提供,通过手臂传至手部,使力和力矩作用在环境的接触面上。这种力和力矩的输人和输出关系在机器人控制上是十分重要的。静力学主要探讨机器人的手部端点力和驱动器输人力矩的关系。·机器人动力学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要研究和控制这个系统,首先必须要先建立它的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是指作用于机器人各机构的力和力矩及其位置、速度、加速度关系的方程式,以利于提高高速、重载机器人的运动性能。·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机械系统的控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圆机器人工程导论■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不同。但机器人控制技术也有许多特殊之处,例如它是有耦合的、非线性的、多变量的控制系统;其负载、惯量、重心等随着时间都可能变化,不仅要考虑运动学关系,还要考虑动力学因素;其模型为非线性而工作环境又是多变的等。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机器人控制方式和机器人控制策略。·机器人传感器人类一般具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以及嗅觉等感觉,机器人的感觉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实现的。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内部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机器人本身状态的传感器,如检测手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电器元件的电压、电流、温度等的传感器。外部传感器,用来检测机器人所处环境状况的传感器。具体有物体探伤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力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化学元素检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机器视觉装置、三维激光扫描装置等。·机器人运动规划方法的研究机器人运动规划包括序列规划(又可称为全局路径规划)、路径规划和轨迹规划3个部分。序列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工作区域中自动生成一个从起始作业点开始,经过一系列作业点,再回到起始点的最优工作序列;路径规划是指在相邻序列点之间通过一定的算法搜索一条无碰撞的机器人运动路径;轨迹规划是指通过插补函数获得路径上的插补点,再通过求解运动学逆解转换到关节空间(若插补在关节空间进行则无需转换),形成各关节的运动轨迹。·机器人编程语言机器人编程语言是机器人和用户的软件接口,编程语言的功能决定了机器人适应性和给用户的方便性。至今还没有完全公认的机器人编程语言,通常每个机器人制造厂都有自己的机器人语言。实际上,机器人编程与传统的计算机编程不同,机器人手部运动在一个复杂的空间的环境中,还要监视和处理传感器的各种信息。因此,其编程语言主要有两类:面向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和面向任务的编程语言。面向机器人的编程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描述机器人的动作序列,每一条语句大约相当于机器人的一个动作,主要有以下3种:①专用的机器人语言,如PUMA机器人的VAL语言,是专用的机器人控制语言。②在现有的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加机器人子程序库,如美国机器人公司开发的ARBASIC和Itelledex公司的RootBASIC语言,都是建立在BASIC语言基础上的。③开发一种新的通用语言加上机器人子程序库,如IBM公司开发的AML机器人语言。面向任务的机器人编程语言允许用户发出直接命令,以控制机器人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而不需要说明机器人需要采取的每一个动作到细节。如美国的RCCL机器人编程语言,就是利用C语言和一组C函数来控制机器人运动的任务级机器人语言。1.7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已在许多工业部门或服务部门获得广泛应用,机器人尤其适合在那些人类无法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它们可以比人类工作得更好并且成本更低。例如,因为焊接机器人能够更均匀、一致地运动,因此它可以比焊接工人焊得更好。此外,机器人无须焊接工人工作时使用的护目镜、防护服、通风设备及其他必要的防护措施。因此,只要焊接工作可以设置成由机器人自动操作而不再做其他改变,而且该焊接工作也不是太复杂,那么,由机器人来完成这类工6···试读结束···...

    2022-10-21

  • 《公司法学》赵海怡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司法学》【作者】赵海怡著【丛书名】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规划精品教材【页数】253【出版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01【ISBN号】978-7-307-18907-2【价格】35【分类】公司法-法的理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赵海怡著.公司法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公司法学》内容提要:本书以我国《公司法》(2013修正版)及相关规定为主要依据,根据公司法学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来安排教学内容,并集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导入和案例分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点,既能对国内外公司法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述,又引入了众多公司法案例和司法考试真题与模拟题,以期帮助学生通过现实案例学习与理解相关公司法律制度和培养公司法律实务能力,是一本应用型特色明显的公司法学本科教材。《公司法学》内容试读☑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心学习目标知识要求:了解公司的历史变迁和公司法的发展历史。理解公司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和渊源。掌握公司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公司与相关概念的区分。掌握公司法的概念、特征和历次修改情况。技能要求:本章的重点和常考点是公司的概念、特征、分类;公司与相关组织的区别:公司的分类:母公司与子公司、本公司与分公司。乙案例引导公司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盛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大型棉毛制品公司,其有两个下属公司:一是轻语制衣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为盛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二是逸品制衣公司,为盛业集团的分公司。2003年7月,在某市经贸洽谈会上,盛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某遇到依云棉纺厂厂长赵某,刘某称其厂有一批质地良好的棉布待销,刘某想到下属两个公司正需棉布,遂给赵某牵线介绍。2003年8月,依云棉纺厂与轻语公司、逸品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依云棉纺厂供各种棉布共计400包,价款200万元,轻语公司、逸品公司为共同需方,各提货100包,价款各为110万元,货到1个月后付款。发货后3个月过去了,两公司以种种借口塘塞,不付依云棉纺厂的货款,依云棉纺厂遂以盛业集团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承担下属公司的经济责任。盛业集团辩称:轻语公司为独立法人,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云棉纺厂应以轻语公司为被告。而逸品公司已被李某承包,在承包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期间,债权债务由李某负责。因此盛业集团不承担责任,请求法院驳回依云棉纺厂的诉请。本案应如何处理?【案例分析】本案的关键在于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以其全部财产限独立承担法律责1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任,控股公司仅以股东的身份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而分公司被视为总公司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分公司的对外法律行为由总公司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本案中轻语公司为独立法人,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云棉纺厂应以轻语公司为被告,但逸品公司为盛业公司的分公司,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其内部承包协议不得约束外部债权人,盛业集团应对逸品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第一节公司的内涵与变迁一、公司的内涵(一)公司的概念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公司已成为应用非常普遍的概念。但是,由于法制传统和法律体系上的差异,各国和地区对公司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和公司法的发展,公司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1.大陆法系的公司概念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概念通常采用概括规定的方法,通常将公司界定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例如,日本《商法》规定:“本法所谓公司,指以经营商行为为业者,亦视为公司。”我国台湾“公司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司,谓以营利为目的的依照公司法组织登记成立之社团法人。”德国则分别在《股份法》和《有限责任公司法》中,对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内涵进行了规定,其中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一份划分成股份的基本资本,对于公司债务仅以公司的财产向债权人负责的主体;而有限责任公司则是指本身独立具有权利和义务,可以取得所有权和不动产的其他物权,可以在法院起诉和被起诉,对于公司的债务,仅以公司财产向公司的债权承担责任的主体。2.英美法系的公司概念在英美法系,“公司”一词可以用cororatio和comay两个词语来表述。前者的最初含义是指法人,现在常被用来表示根据相关法律的授权能够以相对独立的人格实施法律行为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指商业实体即公司;后者现在泛指各种企业,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等。英美法系的传统一般不注重法律概念界定,加之美国不同州各有其独立的公司法制定法和判例法,因而一般也没有对公司法律概念的统一定义。3.我国的公司概念我国《公司法》(以下均是2013年修正版)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其中,第二条是对公司法的调整对象做了立法层面的划分,第三条第一款则明确了公司应当具有的基本特征。结合该两条规定,我国《公司法》所指的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以其出资额或者认购的股份2第一节公司的内涵与变迁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独立法人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本书使用的公司概念遵循我国《公司法》的界定。(二)公司的特征1.公司的营利性营利性是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公司作为商业团体的价值体现。公司是商法人,发起人和股东设立和运营公司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就是营利。如果不具有营利性,那便属于非营利性法人或者公益法人,如行业协会、工会、协会、学术团体等,他们一般以追求团体会员的普遍利益为目的。公司的营利性也称为企业性,就是通过经营以较少的投入获取高于成本的利润,并将其分配给公司内部当事人。公司营利并不简单地指赚钱,包括营业和营利两个层面的内容。营业是指长期持续的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营利则是指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为目的,因此,“以营利为目的”是指公司以追求利润或经济上的节约为目的持续地从事经营活动。①另外,股东的盈利以公司的营利为基础,股东有权根据其认购的公司投资额从公司营利中分得自己应得的部分,这也是股东投资的回报。2.公司的法人性公司是依法成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这说明公司的性质首先是法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一旦依法成立,就具备了法人的特征,就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公司的法人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司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法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的专属于自然人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与自然人身体相关联的人格和身体权(如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权)外,法人享有和自然人同等的民事权利,承担同等的民事义务。公司要以自己的名义参与诉讼,以自己的名义签约履约,以及参与其他的民事活动。在这一点上,法人和自然人都是一样的。比如:一个完全民事行为人李某,在生活中被王某打成轻微伤,花去医药费800元,这时候李某就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王某承担800元的赔偿责任,这就是以自己的独立名义享有民事权利。法人也和自然人一样,因发生法律纠纷起诉时,也只能是由公司作为原告,股东不能作为原告,这正是因为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当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代表公司进行诉讼。(2)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我国《公司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独立的财产既是公司赖以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司独立履行民事义务和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保障。股东的出资构成公司财产的主要来源,另外还包括营业盈余和其他收入等。公司对其财产具有实际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①叶林,公司法原理和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在理解公司的独立财产权的时候,应该明确这里的独立是指独立于公司的股东和高管等其他人员。当股东将其财产投入公司后,其就将财产的所有权让渡给公司。由于公司与股东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主体,因此公司的财物属于公司而不是股东,此时股东即不再对这些财产享有任何直接的支配权,而是享有基于其出资额的股权。公司应当有独立的财产股东出资必须转移财产的所有权,公司不接受留有任何限制的出资,当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资性质上不可能是所有权出资,但是也要求在合法的转移限度上,将全部的权能都转移给公司。如果某股东给公司出资一套房屋,但是没有变更登记,那么是否构成合法出资呢?当然不构成,所有权不转移等于没有出资,该股东应当依法补缴出资并承担相应出资不实的责任(3)公司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公司作为法人主体,独立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公司本身对公司的债务是承担无限清偿责任,股东不因公司的行为承担直接的责任原则上也不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有限公司的“有限”二字指的就是股东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这一点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同,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需要投资人承担无限责任。公司的独立责任是公司的独立性的核心,只有公司独立人格因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被否认了,才有可能要求其他法律主体为公司行为承担责任。关于公司的人格否定制度,本书后面有专门的叙述心案例引导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014年3月24日,山东省烟台市某装潢装饰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向刘某借款30万元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二者约定年利率为6%,借款期限为1年。到了还款期限之后,该装饰装潢公司因经营不善,未向刘某归还欠款。后刘某得知该公司系由山东某大型材料公司和香港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公司,便将该装饰装潢公司、建材公司以及香港某公司一并起诉至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法院,请求判令三被告共同承担还款责任。【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理论问题是公司的独立责任问题。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而公司的股东则按照各自不同的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股东的有限责任和公司的独立责任原则是并行不悖的,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完成出资即可,公司经法定程序成立后具有独立的人格,此时出资变成了公司的财产在责任承担方面也就形成了公司的独立责任原则。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并没有直接的还款责任,只是通过公司,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间接的还款责任。本案中,建材公司和香港某公司都是装饰装潢公司的股东,并不对其债务承担直接还款责任,故而刘某的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3.公司的社团性所谓社团,是指为一定目的由二人以上所组成的团体,社团成员称社员。传统的法人第一节公司的内涵与变迁理论将法人区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是社团法人,公司必须由多数人成立,一个人不能组建公司,只能组建独资企业。也就是说,公司的社团性要求公司必须由2个以上的股东设立,无论是公司成立之初,还是在公司存续过程中,都不允许一人公司存在。一般来说,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由2~50人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有2~200名发起人,股东人数则事实上无上限。我国2005年之前的《公司法》不允许设立一人公司,但是事实上的一人公司大量存在。比如国有独资公司,还有公司成立时是2个股东以上,但此后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自然人股东死亡又没有继承人,或者股权转让)而使股东人数发生变化,形成事实上的一人公司。一人公司成为公司社团性的例外。为适应公司发展的社会实际,也是顺应公司发展的世界趋势,2005年修订后《公司法》也承认一人公司。但一人公司毕竞是例外,我国《公司法》在总体上坚持了公司的社团性特征,一人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并不影响公司的社团性特征。4.公司的法定性公司的法定性,主要是指设立、运营和注销公司的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方式进行。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公司设立的法定性,主要指公司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不符合法律程序和条件设立的所谓“公司”,不属于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不受公司法的调整和保护。我国《公司法》对公司的类型、设立的条件、程序、以及设立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特殊行业的公司设立还需要经过特别的审批备案程序。公司依法设立,这里的“法”不仅仅指《公司法》,一些特殊公司的设立还必须满足其他特别法的法定条件,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设立还必须满足《保险法》《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设立条件。(2),公司运营的法定性,主要指公司设立之后、注销之前的运营过程中,大量公司行为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例如公司增加和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发行新股、公司盈利分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行使职权的范围、行使职权的方式、行使职权的程序,甚至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开会的法定事由、表决方式等,公司法都有明确规定,且不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外意思自治。(3)公司注销的法定性,主要指公司因歇业、被撤销、宣告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营业,注销法人资格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定事由、遵循法定程序、履行法定手续。例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因不同原因而进行注销登记所应提交的材料、履行的手续就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依法注销公司并登记公告,否则不能产生公司法人人格丧失的法律效力。(三)公司与相关概念的区分1.公司与企业企业是指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具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这一定义的基本含义是:企业是经济组织、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企业有5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经营自主权、企业具有营利性。根据实践的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企业进行不同的划分。例如,按照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按照企业法律属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按照企业投资主体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按照企业的国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等等。公司具有企业的所有属性,因此公司就是企业的一种。而且我国《公司法》也明确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但是,企业与公司又不是同一概念,公司与企业是从属关系,凡公司均为企业,但企业未必都是公司。公司只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态,两者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关系。2.公司与法人法人在法律上是相对于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是指我们这样有生命的每一个个人,法人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法定人格的法律虚拟主体,它没有生命,但如果按照法律要求依法登记、具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独立的财产,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就会被法律认可为与自然人平等的法律主体。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通常法人可以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其中非企业法人又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而公司是企业法人的一种形式,公司都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公司属于企业法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称为企业法人,这一概念的另一含义就是存在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换句话讲,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法人。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法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不同的。企业法人强调的是法人,是一个社会组织,而法定代表人是法律规定代表某法人进行意思表示的自然人。比如说“某企业的法人是张三”,这种说法是不严格的,张三是代表某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3.公司与合伙企业公司一般依据《公司法》设立,而合伙企业的设立依据则是《合伙企业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普通合伙人要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在存在对外债务时,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如果仍然不够清偿的,不能当然要求股东以个人财产清偿;如果是合伙企业,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还不够清偿的,合伙人就必须以其个人财产清偿,直至该债务清偿完毕为止。具体来说,这两者区别主要在于:(1)成立基础不同。合伙企业成立的基础是合伙合同,而公司成立的基础是公司章程。(2)法律地位不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公司是企业法人。(3)法律性质不同。合伙企业强调人的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偏重资本的联合。(4)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此外,公司在设立以及管理运作上与合伙企业有重大差别。公司设立时,股东不可以劳务出资,而合伙企业可以:公司设立时,要签署公司章程,章程内容和形式法律及相关规定都有明确要求,合伙企业只要合伙人之间有明确约定的合伙协议即可;公司得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而合伙企业只要有执行事务合伙人就可以负责企业的运营:在盈亏承担上,公司股东以其出资比例分享利润,承担亏损:而合伙企业是以合伙人间约定的比例来分享利润,分担亏损。总之,公司的运作管理比合伙企业要求更规范,且股东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合伙企业运作模式则相对比较灵活,但合伙人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6···试读结束···...

    2022-10-19 epub 图书app epub电子书

  • 《公司法学 第5版》石少侠|(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司法学第5版》【作者】石少侠【丛书名】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页数】297【出版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02【ISBN号】978-7-5620-9807-2【价格】56.00【分类】公司法-法的理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参考文献】石少侠.公司法学第5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公司法学第5版》内容提要:本书是由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自2001年出版以来,迄今已先后修订发行四版,深受高等政法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为适应新时期我国政法高等院校对公司法教学的需要,以及公司法研究和公司立法、司法实践的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建议本书作者再次予以修订。本次修订的《公司法学》力求准确地解读历次修订后的公司法及公司法司法解释,全面反映公司法理论研究与公司法司法实务的最新成果。《公司法学第5版》内容试读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概述1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准确掌握公司的概念与特征,公司的沿革与作用,公司法的调整对象、特征与地位,公司与其他企业类型的区别,以及公司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第一节公司的概念与特征一、公司的概念公司法是规范公司的组织与活动的法律,由此决定了揭示公司的概念与特征乃是公司法立法与公司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公司是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形式,因此要认识公司的概念,离不开对各国公司法的比较分析。由于法律文化及公司法制度的差异,各国对公司概念的表述也不尽一致。在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是指数人出于共同目的而进行的组合,常常是为了营利而经营业务。对于合伙难以胜任的联合,一般采用这种组织形式。1)由此可见,英美法系国家在学理上强调公司是有别于合伙的人的组合,确认公司的本质属性有二,即法人与有限责任。在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它揭示公司具有以下特征:①公司是社团法人。在大陆法系国家,以公法与私法理论作为划分的基础,将法人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前者是指依公法而组织起来的法人,它担负的是国家管理的职能,如各类国家机关;后者是指依私法而组织起来的法人,它追求的是私人的目的,而不是管理社会和制衡社会,如各种企业。私法人又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社团法人是社员的结合,又称人的结(1)[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2公司法学合;财团法人以财产捐助为其成立的基础,又称财产的组合。公司是由股东或社员共同出资组成的,在法人分类中首先被定位为社团法人。②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大陆法系国家根据设立社团法人目的的不同,进而将社团法人分为公益社团法人和营利社团法人。前者以公益为目的,后者以营利为目的。公司设立与经营的唯一目的在于获取利润,所以公司是营利社团法人。公司的这一特征,既区别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社团法人,又区别于以行政管理为目的的公法人。③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依法成立是指依《商法》或《公司法》的规定进行组织和登记。只有依法组织并履行了登记手续,公司才能取得法人资格。我国《民法典》总则编把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法人,为营利法人。营利法人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法人等。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依据我国《民法典》和《公司法》的规定,在我国,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由股东出资依法设立的,以取得利润并分配给股东等出资人为目的成立的营利法人。二、公司的特征(一)营利性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因此营利性是公司的本质特征之一。公司的营利性特征有两层含义:①设立公司的目的在于获取利润。任何投资者出资设立公司,就其目的而言,都是为了获取利润。尽管以营利为目的设立,而以经营亏损乃至破产告终的公司不在少数,但公司并不因之而丧失设立目的上的营利性特征。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对公司的营利性特征讳莫如深,致使长期以来在学理上对公司的界定模糊不清,在实践中谈利色变,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公司法实质上已经肯定了公司的营利目的。②公司应连续地从事同一性质的经营活动。公司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必须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经营活动,且其从事的经营活动须有固定的内容,即有确定的经营范围。这是公司与那些偶尔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临时性合伙的根本区别。公司的营利性特征既使它区别于以行政管理为目的的国家机关,又使它有别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社团法人。强调公司的营利性特征,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公司的经济属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否定那些作为行政机关附属物的行政性公司。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概述3(二)社团性社团性亦称联合性,是指公司作为社团法人应为人的结合,其股东和股权具有多元性。公司应否具有社团性特征,是我国学术界认识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有些学者认为,随着一人公司的地位逐渐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承认,公司已逐渐失去其社团性特征。1)因而,在一些公司法的著述中否认公司的社团性特征。有些学者则认为,无论从公司的本质看,还是从各国公司法的规定看,公司都主要是一种社团或联合体,这是公司与独资企业的根本区别。忽视了公司的社团性或联合性特征,就极易把公司与独资企业混同,从而也就失去了公司作为企业特殊组织形态存在的必要。2)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虽然承认了一人公司,但一人公司只不过是公司的特殊组织形态,并不否认主要以社团性为常态的公司特征。(三)法人性世界各国的公司法都赋予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法人地位,因此,公司乃是法人的典型形态,法人性是公司的重要特征。公司作为法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必须依法设立。在我国,公司要取得公司法上的法人资格,不仅必须具备《民法典》规定的法人条件,而且必须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否则,就不是公司法上的公司。②必须有独立的财产。公司的财产源于股东的投资,股东的投资形成了公司的法人财产权。从法律上看,股东与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股东未投入公司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是泾渭分明的。公司对于其全部财产享有法人所有权,股东个人无权直接处分公司的财产。③能够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公司法人独立性的集中表现。公司的全部财产不仅包括由股东出资形成的公司的全部资本,而且还包括资本在运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增值。公司财产责任的独立性还表现在股东不对公司的债务直接承担责任,股东仅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是各国公认的公司法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许多国家的公司法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原则”或“直索责任制度”,揭开公司的面纱,由股东对公司的债务直接承担责任,并以此作为股东有限责任的例外与补充。‘3】法人性特征是公司区别于合伙企业的主要特征。众所周知,具有营利性和社(1)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2)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3)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之二。4公司法学团性特征的企业并不仅仅是公司,合伙企业也具有营利性和社团性的特点,但合伙企业并不是法人。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合伙企业没有独立的财产,其财产属于合伙人共有;而公司则不同,它拥有独立的财产,其财产属公司所有,而不是股东共有。其次,合伙企业中的每个合伙人都对合伙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而公司在财产责任上与合伙企业不同,除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中的无限责任股东的财产责任类似于合伙外,其他公司的股东对公司的债务仅负有限责任。正是基于以上区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合伙企业具有法人资格。总之,一个规范的、常态的、法律意义上的公司,原则上应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欠缺其中任何一个特征,除非为公司法所认可,它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公司。反之,具备以上三个特征,尽管该企业未以公司命名,它也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公司,应受公司法的规制和调整。第二节公司的沿革与作用一、公司的沿革(一)西方国家公司的产生与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联。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变化过程相适应,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也经历了从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公司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般认为,公司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据经济史专家研究,公司的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据文献记载,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存在着公司或类似于公司的组织。在罗马,第一个类似于公司的组织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其向公众出售股票,以便履行为支持战争而签订的政府合同。这种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目的,只是为了履行政府合同,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活动,因此当时还不可能存在大规模的组织。1)那时的船夫行会,也被有的经济史专家看作是类似于公司的组织。“现在我们还可看到有些流传下来的关于第三和第四世纪船夫行会的重要文献;当时这些团体在帝国的大部分沿海城市中都可找到。它们主要被雇佣于运入粮食,它们的经营和资本雄厚的商社相勾结着,而那些被禁止经〔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第一章公司与公司法概述5商的罗马元老往往是这些公司的匿名股东。”(1)此外,古罗马的包税人的股份委托公司,也被经济史专家视为股份经济的萌芽。在法学界,通常都认为,现代意义的公司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沿海都市的船舶共有制与康孟达(Commoda)契约。船舶共有制的产生主要基于两种事实:或由于子孙继承父祖的遗产而共同经营,或由于数人依据特别的契约而共同创立。由于船舶共有制适应了海运业所需求的资本集中与风险分担的特点,故被广泛采用,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企业形态,被视为股份公司的雏形。康孟达契约是指资本所有者以其商品或资本委托航海者(船舶所有者、商人或他人)代为买卖,受托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贸易活动,所获之盈利,依契约分配。此种营业方式最初在海上贸易中实行,后来在陆上贸易中也逐渐被广泛采用,并衍生为两种形式:①出资人与事业经营人对外共具名义,出资人只对预付或委托的资本负有限责任,事业经营人则对营业负无限责任,这是两合公司的雏形;②出资人对外不具名义,只以事业经营人的名义对外营业,这是隐名合伙的雏形。上述两种企业形态,被学者们统称为权宜合伙。在船舶共有制和康孟达契约产生的同时,地中海沿岸各都市的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亦日趋稳固,其营业代代相传,绵延不息。当商业主人死亡时,营业如被一人继承,该企业便为独资企业:如被数人继承,企业就构成了家族经营团体。此种家族性的商业组织,最初其成员仅限于亲族之间,后渐及于亲族之外,并由德国和意大利推广于整个欧洲。家族经营团体就是今天无限公司的原始形态。综上可见,公司的起源和发展是与贸易的兴旺和分散风险的要求紧密相联的。中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商业的复兴和贸易的发达,为公司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地走向成熟。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在公司制度的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600年,东印度公司经英国女王特许成立,定名为“伦敦商人对印度贸易公司”。特许状中规定,只准东印度公司与印度进行贸易,严禁其他公司与印度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贸易,违者罚款。(2)于是,东印度公司便取得了掠夺印度和垄断远东贸易的特权。从1601年到1617年,东印度公司从英国到印度一共进行〔1)[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页。(2)刘淑兰:《英国产业革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6公司法学了12次贸易航行,每次贸易航行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把印度变成了英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尽管东印度公司作为最早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为殖民扩张的需要服务的,在对殖民地国家的掠夺中留下了臭名昭著的历史,但就其组织形式而言,毕竟是开了先河,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指出的是,当时的东印度公司还不是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最初它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其在1601年2月按合股原则组织了远征队,资本为68373英镑,参加的商人有100人。到1617年,入股者已达954人,股本达1620040英镑。1)在东印度公司最初的12次印度航行中,“只有船舶是共有的,贸易资本还是各个人的,仿佛是以一种组合公司的形式在进行贸易。在1612年,各个人的资本才合并为共同资本”。2)直到1657年,英国才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公司组织,传统的、近代的股份公司才逐步地过渡为现代意义的股份公司,公司组织才有了质的飞跃。公司制度虽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应运而生的,但它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发展却是缓慢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则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奉行的“个人本位”原则不尽一致。加之法人制度尚不健全,公司的发展难以摆脱种种羁绊。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集中、使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也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垄断具体是通过各个公司来进行和实现的。在这一历史时期,为适应竞争和垄断的需要,资本集中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单个资本已经无法适应发展了的形势。为加快资本的集中、占据垄断地位,资本家便通过大量地发行股票、合作经营等形式集资,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被广泛采用,公司终于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遍布西方各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垄断组织,以及跨国公司这种国际性的垄断组织,而且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公司组织形式,即股东人数有限、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出资转让有限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类型和公司制度已日趋完备。公司发展到今天,在现代西方国家,“大公司不再单纯地致力于起专门的经济作用,而是在批评、立法和自己负责的行政领导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多种目的的机构”。3)它们对环境、(1)[苏]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53页。〔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7~308页。(3)[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试读结束···...

    2022-10-19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官网 法理学epub

  • 《公司企业法学 第4版》徐新意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司企业法学第4版》【作者】徐新意编著【页数】288【出版社】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8【ISBN号】978-7-5628-6531-5【价格】58.00【分类】公司法-法的理论-中国;企业法-法的理论-中国【参考文献】徐新意编著.公司企业法学第4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公司企业法学第4版》内容提要:公司企业法学是一部系统介绍新公司法和其他企业法律知识的、将公司企业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性教材,全书分为13章,包含了公司与公司法概述、公司的设立、公司资本制度、公司债券、股东与股东权利、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变更、公司解散与清算、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业与企业法概述等内容。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公司企业法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多年律师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新公司法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新”、体系“新”。本书适用于法律院校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公司企业法学第4版》内容试读第章公司与公司法概述一章公司与公司法概述第一节引言【案例】张某是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有人请他在不需要实际支付任何费用的前提下,成为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的甲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下简称“甲公司”),且认缴1000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10%。张某很高兴,以为“天上掉馅儿饼”,自己要发大财了。但是,一年后,张某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收益,反而收到了甲公司所在地B人民法院的传票。原来,A公司在B人民法院起诉张某,要求他以其认缴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的范围内,承担甲有限责任公司无力向A公司支付的100万元人民币债务。张某这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感到非常害怕。为此,张某向学校法学院老师请教:自己是否可能败诉,而去承担这100万元人民币债务?【案例分析】《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本案中,甲公司是企业法人,有自己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甲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甲公司的财产包括股东已经实际缴付的出资额及其收益,同时甲公司还享有要求公司股东按照章程规定缴付其尚未缴付出资的权利。同时,张某已经向甲公司认缴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但至今未实际缴付任何出资。甲公司无力偿还A公司100万元人民币债务,还需要100万元人民币来对A公司承担责任。所以,张某应当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甲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责任。A公司在B人民法院起诉张某,在张某认缴的出资额1000万元人民币的范围内,承担甲公司对A公司的100万元人民币债务,是合理合法的。张某应当对甲公司承担100万元人民币债务。公司企【评析】业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处和利益。当我们得到任法学何利益的时候,必须要思考这些利益的取得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风险。世上没有后悔药,第一旦因为贪利而忘掉忧患,我们将无法回到过去。本案中,尽管张某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但在利益面前放松警惕,最后导致自己必须承担自己无法承受之痛。版第二节公司的概念与特征一、公司的概念公司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世界性的经济组织形式。所以,要认识公司概念,必须对各国公司法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各国法律文化及公司法制度的差异,各国的公司概念不尽一致。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公司是指数人出于共同目的而进行的组合,常常是为了营利而经营业务,对于合伙难以胜任的联合,一般采用这种组织形式。①所以,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对公司的概念,强调公司与合伙的区别,公司具有法人性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性。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公司立法通常明确规定公司的定义,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公司法中对公司统一下定义,如《日本商法典》第五十二条规定,“本法所谓公司,指以经营商行为为目的而设立的社团。依本编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虽不以实施商行为为业,也视为公司。”②二是法律没有对公司下统一的定义,而是对各类公司分别下定义,如《意大利民法典》分别对无限责任公司、普通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作出了明文规定。三是没有对公司下定义,而是规定各类公司设立的目的、性质,但从中能够概括出公司的定义,如德国《公司法》就是这样的。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公司的定义具有共同的特征:(1)公司必须依法设立,须经过公司登记后正式成立:(2)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对于公司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不一。在德国《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资合公司,具有法人资格;无限责任公司和两合公司为人合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法国法律规定,所有公司都具有法人资格,包括无限责任公司。对于公司是否是社团法人,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规定近年来发生了变化。传统公司法特别强调公司的股东必须是二人以上,禁止一人公司存在。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已①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88②2005年7月26日制定的《日本公司法》取代了《日本商法典》中的公司法内容。该法第二条规定,“公司指股份公司、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合同公司”。这表明《日本公司法》放弃了公司的社团性,也不再坚持公司的营利性。2第经改变,许多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一人公司存在,不再强调公司的社团性。章我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公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所以,我国法《公司法》直接规定了公司的定义,强调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具有营利性、股东的有限责任性,没有强调公司的社团性。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是由股东投资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或者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分公司尽管也有“公司”字样,但其实不是真正的公司,并不具有公司的主要特点。分公司是公司所管辖的分支机构,在业务、资金、人事等方面均受公司管辖。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分公司没有自己的名称和章程,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公司组织机构。二、公司的特征(一)营利性所谓营利,是指公司因经营而获得利益的意思。利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公司的盈余;二是指公司的盈余及除盈余外,公司的剩余财产。公司的“营利性”中的“营利”应当指第二层含义。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公司的营利性,只是说公司属于企业法人,但企业营利性又可以证实公司的营利性。公司的营利性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指公司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为获得利润而存在的。这是公司成立的唯一理由。二是指公司存续期间的目的依然是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只是偶然以营利为目的。当然,公司解散清算期间,并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二)法人性各国法律都赋予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法人地位,我国《公司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以,我国的公司都具有法人性。法人就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民法典》规定,法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依法设立:(2)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住所财产或者经费;(3)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的设立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条件和程序设立,否则就不能成立公司。公司股东的投资构成了公司的基本财产,公司在这些财产的基础上经营、发展。公司股东将财产投入公司后,就不再对这些财产享有权利,公司成为这些财产的权利人。公司按照法定程序取得名称,对自己的名称享有权利。公司一般都有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3公司企会等组织机构,有自己的场所。公司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股东仅仅以其业认购的出资或者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法学世界各国法律对法人的概念认识不一,一般认为法人的投资人仅仅对法人承担有限第责任,不承担无限责任,所以无限责任公司和合伙企业不是法人。但是,法国等少数国家法律规定,无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和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但它们仍然具版有法人资格。(三)公司在组织上属于社团法人法人依照其内部组织基础的不同,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公司属于社团法人。一般公司都有两个以上的股东,社会团体性质比较突出。但是,我国《公司法》承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而这两种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人,那么公司是否还是社团法人,有加以探讨的必要。《日本商法典》允许一人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但其公司仍然被定义为社团法人。认为一人公司属于社团法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两个。(1)潜在性社员说。一人公司之股份虽集中于单一股东,但如果以后将股份或者出资转让就会产生复数股东,所以认为一人公司为潜在社团法人。(2)复数股份说。股份有限公司之信用基础,与其说是股东,还不如说是资本,所以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股东地位(股份)之复数,满足社团性之要求。因此,股份有限公司之社团性,无须在股东为潜在性复数之点上求其基础,只要股东地位之股份系属复数已足。同样具有资合公司性质之有限公司,其股东之人的个性在内部固属重要,但对外并不重要,故自立法论而言,只要股东有意如此,并无否定一人公司存在之必要.①(四)公司原则上具有永存性公司的存在与股东的变化无关,如果股东死亡或者转让股票,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公司仍然继续存在。如果公司需要追加资本,可以进行增资,公司形式可以保持不变所以,从理论上讲,公司可以永远存在下去。但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的存续与股东生死紧密联系,企业可能因为合伙人或者企业业主生病或者死亡而终止。因此,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不是永远存在的。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公司经营期限,公司具有永存性。第三节公司的分类当代公司作为企业的主导组织形式,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公司进行不同的分类。①柯芳枝.公司法论[M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第章一、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公按照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的不同,公司可以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这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对公司法的最基本的法律分类。我国《公司法》仅仅承认其中两种公司形态,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无限责任公司无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组成的,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无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特点:(1)股东人数的复合性,无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为二人或者二人以上,股东必须是自然人;(2)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3)公司具有浓厚的合伙性。各国的无限责任公司的地位不同,有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承认无限责任公司为法人,有的国家(如德国、瑞士等)不承认无限责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属于合伙的一种。(二)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向公司出资,并以其认购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三)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四)两合公司两合公司是指由一个以上的无限责任股东与一个以上的有限责任股东所组成,其中,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以其认购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两合公司具有以下特点:(1)公司中存在两种不同责任的股东,有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2)公司兼有无限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特点,但以无限责任公司特点为主;(3)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的业务执行有控制权,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业务有监督权。(五)股份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是指两合公司中的有限责任股东认购等额股份,并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一种公司形态。二、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和人合兼资合公司按照公司信用基础的不同,公司可以划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和人合兼资合公司。这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公司法学者对公司所进行的一种学理分类。5公司企以股东个人信用为基础,而不考虑公司资本数额的公司被称为人合公司。无限责任业公司是典型的人合公司。法学以公司资本为基础,而不考虑股东个人的信用的公司为资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第典型的资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也属于资合公司,但它还具有一定的人合因素。既具有股东个人信用,也具有资本信用两个方面特点的公司被称为人合兼资合公司。两合公司和股份两合公司属于人合兼资合公司。三、封闭式公司和开放式公司按照公司资本筹集方式及出资转让方式的不同,公司可以划分为封闭式公司和开放式公司。这是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对公司的基本划分。封闭式公司(英称“rivatecomay”,美称“cloecororatio'”),又称为少数人公司不上市公司,是指资本全部由设立该公司的股东所拥有,不能对外发行股份,股东的出资证明不能在股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公司。此种公司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开放式公司(英称“uliccomay”,美称“harecororatio”),又称为多数人公司、上市公司,是指可以公开招股,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公开进行交易的公司。此种公司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四、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按照公司国籍的不同,公司可以划分为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世界各国对公司国籍的认定,有着各种不同的标准。综合来看,标准主要包括:(1)设立准据法主义,即依照公司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为本国法律还是外国法律来确定公司的国籍;(2)股东国籍主义,即以公司股东的国籍或者半数出资者的所属国为公司的国籍;(3)设立行为地法主义,即依照公司设立登记行为所在地为本国还是外国来确定公司的国籍;(4)住所地国籍主义,即以公司住所所在地的国家为其国籍。我国对公司国籍的认定,兼采设立准据法主义和设立行为地法主义,即凡依照我国法律在我国被批准登记设立的公司,包括外商投资公司,都是我国本国公司。不是按照所在地国家法律设立的公司被称为外国公司。外国公司在得到该国的许可,并办理必要的登记手续后,才可以在该国进行营业活动。五、有限责任公司的分类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有三种类型。(一)一般有限责任公司一般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6···试读结束···...

    2022-10-19 epub百度百科 epub编辑器

  • 《国家司法考试 理论法学背诵版80表 2016版》叶晓川编著;法途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审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学背诵版80表2016版》【作者】叶晓川编著;法途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审定【页数】90【出版社】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07【ISBN号】978-7-5635-4842-2【分类】法学-中国-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叶晓川编著;法途司法考试命题研究中心审定.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学背诵版80表2016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学背诵版80表2016版》内容提要:本书紧扣《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主旨,以助记口诀的形式,对2016年理论法背诵要点做了精要抓取,帮助司法考生在短时间快速掌握并准确记忆核心考点。全书主要涵盖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前必备三表、法理学考前必备三十三表等。《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学背诵版80表2016版》内容试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前必背三表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背诵要点快速回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基本原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背表一: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多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面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人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进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依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治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指导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国思想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前必背三表续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总目标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面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1.坚持中推国共产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进领导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治基本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国原则2.坚持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民主体地位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3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背诵要点快速回顾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2.完善立法体制体系,加强宪法实施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法治工作的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基本格局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证公正司法,3.推进严格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前必背三表,必背表二: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人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1.健全宪2016年新增:法实施和监(1)下列人员在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督制度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完善(2)组织机构:全国人大选举或者决定任命产生的人员的宣誓仪式由全中国国人大主席团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人员,及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特色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产生人员的宜誓仪式由委员长会议组织;社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最高法院人员及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主义检察院人员及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驻外全权代表的宣誓仪式分别由最高法法律院、最高检察院、外交部组织;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体系,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仪式由任命机关组织。加强宪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实施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法律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是治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国之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重器,2.完善立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良法法体制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是善法律草案制度。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治之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前提)构组织起草。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3.深入推立法精细化。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完善立法项进科学立法、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5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学背诵版80表续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中国特色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体系,加强宪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4.加强重法实施2016年新增《反恐怖主义法》: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反恐点领域立法(法律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是治国构,在上级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的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本地区反恐怖之重器,主义工作;电信、互联网、金融、住宿、长途客运、机动车租赁等业务经良法是营者、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对身份不明或者拒绝身份善治之查验的,不得提供服务;罪犯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对于确有社会危险性前提)的,应当在罪犯刑满释放前作出责令其在刑满释放后接受安置教育的决定,安置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深人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推进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行政府依法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1.依法全行政,面履行政府加快职能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建设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治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政府执行职责。(法律的生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命力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在于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实施,2.健全依法律法决策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的权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威也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于实施)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6···试读结束···...

    2022-10-19

  • 《医学人文导论》汤其群,孙向晨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人文导论》【作者】汤其群,孙向晨主编【页数】269【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4【ISBN号】978-7-309-14805-3【价格】68.00【分类】医学-人文科学-医学院校-教材【参考文献】汤其群,孙向晨主编.医学人文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人文导论》内容提要:本书包括4个部分,共21个章节。第一部分介绍医学史第二部分介绍医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医学伦理学第四部分介绍医事法学。对医学发展的脉络及现况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阐释医学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从理性的纬度对医学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道德冲击进行反思,使读者(医学生)对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医学人文导论》内容试读第一篇医学史第一章古典医学时期第二章中世纪医学第三章医学科学与医学革命第四章疾病、公共卫生与国家保健政策第五章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征与问题第六章中国近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医学人文导论004二、古埃及医学记录埃及医学的纸草文是以尼罗河岸一种植物茎片为载体而缮写的文字。目前,已发现并被翻译出来的有:《史密斯纸草文》(E.SmithSurgicalPayru)部以病案形式,又以人体顺序描述的医学文献,撰写方式有特色,“标题”“检查”“诊断”“治疗”和“备注”都有详细记载,类似今日的临床诊疗手册;《埃伯斯纸草文》(G.EerMedicalPayru)部最古老的医学著作之一,文中记录了约250种疾病、700余种药物和877个方剂;《康氏纸草文》(KahuMedicalPayru)一关于妇科、儿科与兽医的医学著作。此外,还有《赫尔斯特医学纸草文》(HeartMedicalPayru)、《伦敦医学纸草文》(LodoMedicalPayru)以及《柏林医学纸草文》(BerliMedicalPayru)。这些纸草文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埃及人的卫生状况和医学技术。生活在尼罗河边的埃及人,将气象、河水的变化与人体现象联系起来观察,形成了灵气与血液主导的原始体液病理观念。认为人体由固体的土和液体的水组成,体温是火,呼吸是气。古埃及人相信呼吸决定人的生死,来自空气中的灵气赋予人以活力,红色的血液是生命的象征与希望,古埃及人认为当灵气与血液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生病。古埃及人敬重死亡,为每个人(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准备,由专门的祭司设计宗教仪式和技术来保管尸体,经特殊处理的尸体被称为木乃伊。目前,这些木乃伊大多收藏在英、美等国的国家博物馆内。病理学家可以从这些木乃伊身体上了解古埃及人的体质及疾病,目前已从中发现了天花、冠心病、血吸虫病、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结核、软骨病、胸膜炎、膀胱结石等疾病,也从中见识到了古代医师外科切割和缝合术。古埃及的教育与文化对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发生发展影响很大,希腊人、犹太人、波斯人都曾来埃及学习受业,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也曾到埃及游学。三、古印度医学印度传统医学体系又称阿输吠陀(Ayurveda)。在梵文中,“阿输吠陀”源于“ayu”(生命)与“veda”(知识)的组合,其基本含义是“生命之学”一有关生命的知识,或是基于这种知识而形成的生活指导法则。生命吠陀是印度古典医学的主流体系。印度古代医学的2部经典著作一《阔罗迦集》(CarakaSamhita,公元前2世纪)和《妙闻集》(Suruta-amhita)就是阐释“阿输吠陀”所蕴含的知识和思想。这2部著作成型于印度思想的摇篮期,由不同时代的医师思想汇集而成,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改编完成。《阇罗迦集》产生于西北印度,而《妙闻集》形成于中东部。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妙闻集》是一部以外科学治疗为主的著作,而《阇罗迦集》除外科学相关的知识,还涉及医学的其他知识。2部著作依据不同的地区对土地、水有不同的论述,药物亦有所不同,但在基本医学理论方面没有特别的差别。阿输吠陀医学有三大医圣:周罗迦、妙闻和波拜他(Vaghata),波拜他著有《八支心要方本集》(Ataga-Irdaya-Samhita),该著作的特征在于将《阔罗迦集》和《妙闻集》两者的医学思想折衷归一,因此在内容上与2部书多有第一章古典医学时期005相通。阿输吠陀分为“八术”,既是生命吠陀医术的分类,也是其医术的代表符号。“八术”的梵文复数形式为“atagai'”(直译为“八支”)。《妙闻集》开篇对此有详细说明:依次为论诸疮(alya-tatra)、论针刺首疾(alakya-tatra)、论身患(kaya-cikitita)、论鬼瘴(huta-vidya)、童子方(kaumara-hrtya)、论恶揭陀药(agada-tatra)、长年方(raayaatatra)、论足身力方(vajikaraa-tatra)。其他几部所论“八术”与《妙闻集》只在次序上略有差异。印度的“八术”早在东晋时期就已通过佛经翻译传入中国,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称之为“八医”。《妙闻集》全书6卷,总计186章,是阿输吠陀的基础文献之一,为印度阿输吠陀教育的正统教科书。《妙闻集》中记载了阿输吠陀起源、行医资格、外科手术法等多种内容。《妙闻集》是印度外科学的代表,记录印度外科学八法(切除、切开、乱刺、穿刺、拔除、刺络、缝合、包扎),介绍了鼻成形术、白内障摘除术、疝气手术等多种外科手术,以及“疾病的说明”。根据《妙闻集》记录,印度医学由“人、病、药、医与时”4个部分组成。“人,成于五元素之结合,是由肢体(头、胴、四肢)及体部(额、鼻、颐、指、耳等)、皮、肉、脉、腱、韧带、神经等的集合而构成之物。其次病,是指因体风素、胆汗素、粘液素、血液之某一,或二三,或全部之不调而引起的所有病性现象。其次药,论药物性质,味、效能及消化。医疗,论截除、切开等外科性手术及油脂药涂擦法;又时,论所有治疗的时季也。”疾病之根源归终还是回归到“风”“胆汁”和“痰”的不平衡与变化。这3种体液又被称为“三毒”(threeoiio)或者“三病”,造成7种疾病,即风性、胆汁性、痰性、风与胆汁和合性、风与痰和合性、痰与胆汁和合性、三液聚合性。印度对医师施行外科手术也有明确规定,分为术前准备、疗法选择与术后护理。有8种外科手术法:切除、切开、乱刺、穿刺、拔除、刺络、缝合、包扎。印度最常采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是烧灼法和“水蛭吸法”。印度外科医师在穿耳、接鼻、补唇、眼科手术治疗等方面手法精湛。由印度内科医学奠基人阔罗迦所著的《阇罗迦集》是阿输吠陀经典内科学的代表作,记载了1000余种药物,并提出营养、睡眠和节食是保健的三大要素。强调医师治病不能为已、不能利欲,应为人谋福利的医学伦理精神。诞生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所创造的传统医药文化,对东方国家尤其是南亚各国的医学,包括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中国学者对印度的医学与历史了解得并不多,仍然缺乏专门的研究。四、中国古代医学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医学信息是刻在甲骨文上的疾病认识和人体结构资料,就目前阅读出的甲骨文上所载疾病名称就有20余种,如疾首、疾目。与东方其他文明国家相同,中国上古时期医学中也有神话、志怪,比如神农尝百草,《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各种医药和巫医疗法。中国医学的基本框架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已见雏形,至公元医学人文导论0062世纪前后成型。《周易》中的阴阳、八卦理论对中医学理论形成影响深远,《周易》中还涉及疾病治疗整体观念和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春秋名医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病因论。周代宫廷医师已有专业区分,分别是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还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诞生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以对话形式阐述了战国前中国医学家和哲学家关于生命、身体构造和疾病的认识,以及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全书由《灵枢》与《素问》两部分组成,涉及阴阳五行的整体观、经络学、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等。相传秦越人撰写的《难经》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证、营卫、证候、诊断、针灸和治疗。其诊断方法和针灸技术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公元1世纪前后面世的《神农本草经》,收录了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共计365种,确立了中国药物学分类法,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原则,明确了性味产地、真伪鉴别、各种剂型、服用宜忌、服用剂量和服用时辰。《神农本草经》集东汉前药物学术经验之大成,被后世誉为“本草经典”,对后世历代本草学和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辨证论治的医疗思想出现在先秦,历经无数医家实践与努力,至汉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形成理法方药齐备、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体系,建立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确立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因、八法等辨证理论。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上,唯有中国医药文化历经千余年的变迁与重构,从上古延续至今。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和医学伦理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继续维护着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中国医学文化史应当是一部大写特写的史书,不是本篇可能论述完成的。【第二节希腊的自然哲学观与希波克拉底体液学说公元前5一前4世纪,被认为是古典希腊时期,也是古典医学的成型时期。相传在希腊阿波罗神庙上有3句箴言,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Y@0,oEaUπ6v)。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将他们的关注点从物质世界转移到人和有关人的各种问题上,由哲学层面转向探究生命的构成,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古希腊医神古希腊的文明和历史始于神话,古希腊医学亦是如此。神话中的诸多神具有致病或医病能力,最早的医神是阿波罗,之后被他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所取代,阿斯克勒庇俄斯家族掌管着希腊众神的健康卫生,“现代卫生”一词便是来自他女儿海吉雅(Hygieia)之名,在希腊神话中她就是健康女神。他的另一个女儿帕那刻亚(Paacea)则是治愈女神。···试读结束···...

    2022-10-15 epub出版物 epub编辑

  • 《医学科学研究导论》田梗,姜文国|(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学科学研究导论》【作者】田梗,姜文国【页数】206【出版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209-12562-8【价格】34.00【分类】医学-科学研究-概论【参考文献】田梗,姜文国.医学科学研究导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学科学研究导论》内容提要:本书共包括七章,系统介绍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医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医学科研课题设计、申报与实施等。《医学科学研究导论》内容试读绪论科学研究活动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任何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医学科学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科研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传授学生先进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提出、分析和解决医学科学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和促进医学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节科学与科学研究一、科学的概念科学(Sciece.)是一个总体概念,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等。科学表现为某种知识。比如,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知识,社会科学是关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而思维科学是人们对思维活动的探究。任何科学都会以一种知识的形态呈现给人们,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科学是发展的。首先,科学是真理,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不是科学;其次,科学具有系统性,单独反映事物本质的知识概念,或者互不联系的几个规律性的知识概念,仅属于知识点或单元。根据上述理解和认识,可将“科学”简明地定义为:科学是人们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所谓“正确反映”,要作辩证的理解。人类对客观真理的认知是一个无终止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知到比较完全的知,从对客观近似和相对的反映(即相对真理)到不断地接近完全和绝对的反映(即绝对真理)等过程,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在科学发展的特定阶段,由于生产水平、认知水平、认知手段等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所达到的真理只能是相对的,但也是构成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换言之,“正确反映”虽仅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但却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这就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医学科学研究导论Yixuekexueyajiudaolu二、科学的分类按照研究对象来分,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基本部类。(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质形态和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自然科学又推动着生产不断地发展。因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自然科学内部产生了诸多新学科,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关于自然科学的分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为:现代自然科学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部分组成。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本质和各种不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六个学科;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理论性质的科学,如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应用科学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技术和工艺的科学,如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医学、农学、水利工程学、土木建筑学等。这三部分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其中基础科学是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不断分化、交叉,发展和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如分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非线性光学、交叉学科(如物理生物学、物理化学等)以及综合性学科(如仿生学、信息科学等)。(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与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形成的各种学说一般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使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在看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三、科学研究的定义科学研究是推动科学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前者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后者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医学科研主要归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兼具社会科学研究的属性。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可作如下描述:其一,科学研究是人们为正确反映未知或知而不全的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其二,科学研究有赖于实践观察(包括实验或调查中的观察)获得感性认知(事实数据),然后通过理论思维(即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思考)上升为理性认知,从而揭示未知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实践观察和理论思维构成了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要素。从研究的实际内容分类,科学研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创造知识的研究,主要是创新、发明、发现,解决未知问题,如调查、观察、实验研究等。二是整理知识的研究,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或科技文献资料进行分析、鉴别、评价、概括,如文献研究,工具2绪论书、教科书的编著等。探索与创新是科研活动的目的及其与一般性劳动活动的区别所在。探索是为了获得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发现其运动的规律;创新是在已经获取的认知基础上,创建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研制新材料、新产品。探索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另外,继承和积累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对已有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积累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而这些理论和方法是前人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积累下来的,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开展科研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同时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也为科学的发展积累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科学研究就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四、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目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可概括为:透过现象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质,从未知事物的必然规律中得到对未知事物运动形态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造福全人类。科学理论体系中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矛盾,诸如新事实材料与旧理论观点的矛盾,正确理论与错误理论的矛盾,不同学派之间学术观点的矛盾。上述矛盾的解决均有赖于科研实践和生产实践。因此,科学研究还肩负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重任。科学研究的另一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活动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要求人们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和创造性地思维,并培养科研人员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知识的能力。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最好途径。通过科学研究训练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生、医学生参加科研是培养训练临床观察力、思维能力、课题设计能力及提高诊治水平等的重要途径。第二节医学科学研究的概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为生命科学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一、医学科学研究的定义医学科学研究是以医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应用传统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揭示医学理论的本质,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研究保持健康、防治疾病的措施,从而促进3医学科学研究导论Yixuekexueyajiudaolu■■"I医学理论发展,提高人类健康保健水平的科研活动。医学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是认识客观事物、探索未知的认知过程,是为了揭示人体生命本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现象和机制。其任务包括认识健康与疾病互相转换的规律(基础医学),预防健康转化成现实疾病(预防医学),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临床医学),恢复健康所应有的功能(康复医学),维护人身体、精神上的健康,在生理与心理上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二、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纵观世界医学历史长河,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可概括地划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古代经验医学阶段。公元前400年~15世纪末期,古代经验医学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在整体上把握人体与环境的联系,以整体观察的方法来研究正常人体及其患病的器官,坚持人体生命和疾病的物质性及运动性,根据观察到的客观现象,综合出一种相对科学的人体观和疾病观,战胜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鬼神致病”邪说。其合理认知使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世界观的限制,人们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当时的人们只能直观地、笼统地认识人体的宏观结构与功能,对器官深层次细节的认识只能通过逻辑推理和形象比喻,缺少对人体内部结构及特殊本质的深入认识。古代经验医学对人体生命本质和疾病机制的认识只是现象的描述、猜测性的思辨、经验的总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臆测的成分。其对机体功能的认识和疾病机制的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略的和笼统的,没有对细节的把握第二个阶段,近代实验医学时期。从15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是近代实验医学时期。这一时期,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ciBaco,1561~1626)倡导的实验分析的方法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应用。医学科学也因此取得了许多划时代的成果。这种将复杂事物分解为较简单事物的分析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分析问题时无法摆脱局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eDecarte,1596~1650)提出,生命体是一部精密机器,体现了机械唯物论对人体的认识。但同时也由于对人体及其疾病整体认识的人为割裂,出现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外因与内因、机体与环境脱节的现象,把对疾病认识的部分真理说成终极真理。机械唯物论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忽视了社会、心理对健康的影响。这个阶段过于强调疾病线性因果关系,很多时候忽视了因果的多样性,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三个阶段,现代医学阶段。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现代医学逐渐地认识到人体是各个部分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体的变化。这些认识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神经学说、内分泌学说、体液学说和免疫学说的建立与发展。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开始从细胞、分子等实物形态转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4绪论合、人体与环境相结合等方向,这标志着医学的分析时代将被系统时代所替代,生物医学模式将被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三、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在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实践,充分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探索正常人体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或规律,发现疾病的发生机制,不断探究新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措施。医学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探索性、创新性、继承性和连续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是科学研究区别于其他劳动的本质特征。医学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创新性、继承性和连续性。医学科学研究就是向未知领域进行的探索,把未知变成已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最终获得新知识,阐明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一言以概之,就是要有所创新。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探索的结果。医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很好地诠释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医学科学研究是由医学科学实践和医学理论思维两部分组成的。人们在医学实践中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观察医学事物,通过理论思维深人反映医学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医学科学研究是一种医学知识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三)实用性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无论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还是中医药学等,都属于应用研究范畴,研究成果面向特定的人群,最终指导临床实践。(四)复杂性医学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体,不但有自然科学属性,如生物学基本属性,而且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如语言、思维、心理及社会活动;不仅有生理活动,而且还有心理活动及自主行为。人体的生理现象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生物学规律来认识,更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而要用现代医学模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的个体差异大,加之影响因素多,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因此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四、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医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是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学,探索预防、诊断、改善、治疗疾病的方法。即使已被普遍接受的有效方法,也有待通过科研来检验其有效性、可达性、效率及质量。当今医疗实践中很多预防和诊治方法对患者存在某些危险和伤害,接受治疗人群的易伤性还需通过研究得到进一步保护。5医学科学研究导论Yixuekexueyajiudaolu■■I任何一个重大疾病的最终有效控制,均有赖于医学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医学科学研究在提高人类疾病防治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防治重大疾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国家的重大社会需求,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医学科学研究领域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和提高公众的医疗服务能力,建立有效、高能的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体系,解决目前公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重大医疗服务问题。这些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学科学研究水平的全面提高和突破。因此,作为一名医学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学习医学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十分必要。第三节医学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科学研究精神是任何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旨和内涵,也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大学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正在逐渐改进。对于我们医学科研工作者而言,必须培养自身的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和表征。科学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探索未知、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体现着人对世界的两种态度,是观察世界的两个角度。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工业社会以来,医学科学精神得到极大重视,医学科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与之相反,医学人文精神却随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兴起而衰落。伴随着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医患冲突、医学伦理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中,应坚持交叉性和实用性原则,以医学为核心,融入人文理念,并以医学生的未来实践需要为标准设置相应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同时,医学院校还应重视复合型6···试读结束···...

    2022-10-1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